戴漢文
生活中,不少家長在寶寶腹瀉、便秘、積食、過敏的時候,常會給他吃一些益生菌制劑,以補充腸道內的有益菌,從而促進疾病更好更快地緩解。有些家長甚至在寶寶一切正常的情況下,給他常規服用益生菌制劑,以期望能增強寶寶腸道的抵抗力。如果去孕嬰店,一些銷售人員也會建議家長給寶寶長期服用益生菌制劑,說它能提高寶寶的免疫力,讓寶寶少生病。
在不少家長眼中,益生菌似乎成了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靈丹妙藥。其實,不能把益生菌制劑當成保健品讓孩子長期服用,否則,可能影響孩子自身生成益生菌的功能。
腸道菌群貴在平衡
人的腸道是一個微生物密集的生態系統,益生菌(一類能在腸道內定植,維護腸道菌群平衡,并刺激腸黏膜免疫組織,對腸黏膜免疫有重要影響的有益微生物群落)、致病菌(像沙門氏菌、葡萄球菌等)、條件致病菌(像大腸桿菌、腸球菌等為數不多但長期存在腸道中,一般是無害的,但是如果小兒患有嚴重營養不良或者菌群失衡就可能引起疾病)共同存在。當腸道內有足夠的益生菌時,就可以制約致病菌和條件致病菌,維持腸道菌群平衡,使人處于健康狀態。而一旦體內菌群失去平衡,比如菌種間比例發生大幅變化或者超出正常數值時,那么腹瀉、過敏、胃口不佳、疲倦、免疫力低等一系列病癥就會隨之而來,人的健康就會亮紅燈。
兩種情況需補充益生菌
人體是一個可以自己生產益生菌的大工廠,吃進的食物經過腸道消化、分解和發酵可產生大量的益生菌群,這是人類腸道與生俱來的生理功能。普通人對益生菌的需求量并不是很多,在正常情況下人體還能自行調整體內的菌群平衡。
對于發育中的正常孩子來說完全沒有必要額外補充益生菌,益生菌不是保健藥物,也不是補藥,更不是萬能藥。益生菌主要用于兩種情況之下:一種是因為長期使用抗生素,使得抗生素不但殺死了致病菌,同時也殺死了與之同存的益生菌,因此需要補充益生菌以重新建立體內微生態屏障。另一種就是因為腹瀉,造成大量的益生菌丟失,失去制約的致病菌或者條件致病菌此時引發疾病,造成腸道菌群失衡,為之補充益生菌,重新建立腸道菌群平衡,維護腸道健康。即使應用益生菌也是在醫生指導之下短期使用,不能長期使用。
長期補益生菌的潛在危害
有人談到益生菌可以預防和治療一些過敏性疾患,如哮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炎等,經過臨床研究結果顯示益生菌對改善哮喘病臨床癥狀無任何功效。醫學界對益生菌對過敏性鼻炎的療效仍持質疑的態度。益生菌對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作用醫學界還沒有定論。
長期應用益生菌會對人體構成潛在的危害。醫學研究證明:人體長期使用人工合成的益生菌產品,會促使腸道功能逐步喪失自身繁殖有益菌的能力,久之人體腸道便會產生依賴性,醫學上稱之為“益生菌依賴癥”。而人體一旦患上“益生菌依賴癥”,終生都將依靠和使用人工合成的口服益生菌產品來維持生命的健康狀態。
一些醫學專家還提出:益生菌的過度使用可能成為孕育“超級病菌”的新溫床。由于許多乳酸菌對抗生素具有多重抗藥性,透過與病原菌的共同生活、接觸,很可能將自身攜帶的抗藥性基因傳遞給病原菌,使之獲得抗藥性而成為“超級病菌”,導致感染時可能無藥可醫。其他可能的副作用還包括影響醣類與脂肪的代謝功能以及免疫功能失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