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悅
問題1:
包辦孩子一切事宜
?誅建議:讓孩子做能做的事
佟女士的孩子今年2歲,主要由奶奶照看。佟女士發現,老人照看孩子最大的問題就是溺愛和包辦。
“孩子不愛吃飯時,奶奶就滿屋子追著孩子喂飯,而我和老公則覺得孩子愛吃不吃,餓了自然會吃,追著喂飯反而讓孩子的食欲越來越差。”佟女士說。
“溺愛孩子,對孩子的事情包辦、代替,不放手讓孩子做能做的事情確實是老人看護孩子的一個大問題。”原北京市海淀區幼教研究室主任馬苓指出,孩子在一歲半以后就具備一些自理能力了,比如拿勺子吃飯、穿鞋穿襪、洗臉洗手等,這時應有意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這也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如果怕孩子自己吃飯弄得到處都是,索性就喂他吃,這對孩子的成長不好。
問題2:
教育理念分歧
?誅建議:盡量維護父母形象
5歲的甜甜聰明活潑,是爺爺奶奶的掌上明珠,尤其在爺爺眼中,甜甜幾乎是完美的,不允許別人說甜甜一點兒不好。
被嬌慣了的甜甜在家中經常會提出一些在媽媽看來無理的要求,當遭到媽媽拒絕時,甜甜最常用的招數是“哭”。媽媽一般會給她耐心講道理或訓斥她,可媽媽還沒說幾句,爺爺就會沖出來護著甜甜,說:“她還小,算了吧,別管她了。”有了爺爺的助威,甜甜哭得越發委屈了。這使媽媽每次都敗下陣來。
“隔代教育最嚴重的一個問題是老人和孩子父母的教育不一致。”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國家心理咨詢師岳文昊說,在父母和祖輩教育觀念不同的情況下,孩子很容易鉆空子,誰對我有利就聽誰的,長此以往就造成了性格的雙面性。
岳文昊建議,老人帶孩子時要經常和孩子的父母交流,在教育上達成一致。當雙方的觀念發生分歧時,比較聰明的老人肯定會維護孩子爸爸媽媽的形象。
問題3:
家庭爭執傳達負面情緒
?誅建議:在孩子面前注意言行
由于最近在工作上不太順心,馮先生的心情很低落,愛與人爭執。有時候回到家也會因為一些瑣事與孩子的爺爺奶奶爭論。3歲的兒子經常看到大人們在激烈地爭執,有時候甚至會說出一些不太文明的話。
漸漸地,馮先生發現兒子隨著語言能力的提高,也經常在與自己交流時流露出不耐煩的情緒,甚至對于爸爸干涉他看電視會發出粗暴的大嚷大叫,這讓馮先生感到很心寒。
“家長之間吵架或傳遞一些負面信息時要回避孩子,這是基本常識,但許多家長卻不注意。”馬苓解釋,0到3歲的孩子會從環境中學習,看到的、感覺到的,重復多次,就可能在他們腦子里形成意象,進而模仿。所以無論是祖輩還是父輩,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時刻警惕,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尤其當老人與自己的觀念不符合時,不要馬上反駁,這樣矛盾容易激化。可以在事后心平氣和地進行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