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正義
但我國固有的民族智力資源遠未得到充分開發。隨著中國創新型國家目標的進一步明確,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并駕齊驅引領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要求和任務更加迫切,以總體創新能力與發展和競爭要求明顯落后的“短板”為主要特征的產業工人隊伍素質問題愈加突出,因此,激發我國產業工人在科學發展觀指引下的巨大潛在智力優勢化解現實存在的素質劣勢,締造一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下,專業技術素質和創新能力超越西方發達國家的中國工人的生產力核心力量,使之成為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人力資源的中堅力量,就成為具有深遠歷史意義和重大現實意義的亟待在深化改革中破解的難題。
環境造就人才。要有較高創新能力的主體,首先就得有較強創新場域,而強創新場域的出現需要經歷較長的過程,所以我們應該看到創新主體創新能力的提高不是短時間所能完成的。“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論及“術業有專攻”,先賢不乏真知灼見。孔子說:“溫故而知新。”“溫故”是熟習并掌握前人傳承下來的知識技藝,這就決定了是一個千錘百煉的“學而思”和“思而學”的融會貫通過程。一旦“溫故”達到極至,必然要沖決“故”的樊籬,產生創新的欲望。
有史以來,無數的專業精英長期潛心于專業的成長過程證明,任何專業技能都要經過“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長期專心學習參悟過程。認識把握這一專業人才成長規律,避免經常出現產業工人的“崗位洗牌”和反復跳槽現象,在各主要行業實現重要工作崗位工人的穩定,也就成為關系國家和民族發展前途的大事,應引起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
在大力弘揚科學人才觀,全社會樹立人人都可成才觀念的基礎上,借深化改革和城市化提速之機,建議下大力氣做好以下工作:
1、國家要以配套政策和重大專項投入推動重點行業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先對重要工作崗位的優秀工人進行選拔、“定位”,以待遇、戶口、住房、保險、醫療、子女入學等一系列綜合改革措施,使他們的工作崗位保持穩定;對優秀工人進行長期專業再鍛造再培養,進行各級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使他們的知識技能缺口及時得到與時俱進的補充,為他們成才提供階梯。力爭在5~10年內,培養出上千萬40歲以下的具有高中或中專以上學歷的優秀制造業技術工人,其中專業技師達到50萬人以上,特級技師和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達到1萬人以上,初步形成與我國科技人才數量基本匹配的制造業工人穩定的核心隊伍。
2、加速調整人才評價體系,突出能力和創新業績,把產業工人引導到“自學成才、崗位成才”上來。在形成符合科學人才觀要求的人才評價體系之前,破格推出一批工、農、兵中具有突出工作業績和創新成就的行業領軍人才,給予在傳統人才評價體系下不可能給予的技術職稱,樹立工人技術創新的旗幟,以真人真事真業績來為產業工人開辟一條嶄新的成才之路。
3、以配套政策加專項投入,引導專業對口的大學生當工人,另辟從學徒做起,在工作中經過實踐再教育,成長為專業技術人才的新路。形成崇尚崗位成才、自學成才的社會風氣。既可以提高產業工人的文化素質,又能緩解大學生就業困難。
4、加強對工人的政治思想教育,促進工人在專業技能提升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優先吸收產業工人中的先進份子入黨,強化企業基層黨的組織建設。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各自優勢,把提高產業工人素質作為工作重點之一。
5、要激發工人的創造積極性,應特別注重推廣應用工農兵的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新成果,迅速實現產業化,在社會受益的同時使創新者真正受益,通過這類“示范工程”把勞動者的致富欲望引向創新行動,這對激發全民族創新意識作用巨大。
6、加大投入,支持、鼓勵工農兵以創新發明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發起對國民經濟各領域全方位全過程的“全民族創新工程”,為經濟增長和綜合國力提升增添可持續的非物質投入所能產生的強大正能量。
7、要建設與現代工業發展和國際競爭相適應的強大中國產業工人隊伍,就必須推動加速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條件下充滿自強不息和創新活力的“中國產業工人文化”,作為體制和機制改革的不可或缺的配套措施,使中國產業工人擁有血統傳承的與時俱進的文化傳統,為造就世代相傳、穩固強大的中國現代化人力資源的中堅力量提供文化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