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素云
摘 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對農村中學教育來說相當重要。從中學生的實際出發,就農村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談幾點看法。
關鍵詞:明確要求;環境因素;持之以恒
葉圣陶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可見,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是當前教學的首要任務,尤其是對農村中學教育來說更為重要。
我們學校是一所農村中學,學生多數來自于周邊的農民家庭。農村的環境,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使他們養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如,教室、樓道墻壁的臟腳印,校園和教室里的紙片、包裝袋到處可見,隨地吐痰,不講公共衛生。還有學生安全意識差,堵塞排水口、跳窗戶、從樓上窗口直接往外面扔東西。與人交往不誠實,有的經常說臟話。學習上有的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盲從、沒有動力。遲到現象時有發生,上課打瞌睡,不能集中精力。農村中學的學生學習基礎薄,如再不對他們嚴格要求,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那么學生的學習狀態就可想而知了:上課聽講,沒帶紙和筆,老師講解的內容如春風吹過,不記下一言半語;課堂提問,幾乎沒人發言,指名回答,也是支支吾吾半天,答不出所以然來……上述問題是農村中學的普遍現象,也是農村教學的難點。為了農村學生的健康成長,也為了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每位教師都有責任去幫助學生改掉這些壞的習慣,下面就談談我在教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習慣養成教育的一些想法和自己的嘗試。
一、從中學生的實際出發,提出明確的行為要求
我校以《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根本,以行為規范養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為依托,以校園文化建設為重點,以德育科研為動力,以提高學生文明素質、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為宗旨,據此我對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要求明確到學生日常行為的每個細節,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應該怎樣去做,使他們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能按這一要求去做,使他們做有標準,學有樣子,有章可循,為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奠定了基礎。
二、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要注重環境因素的影響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明了人的思想、行為發展、變化與其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為此,在班級管理中,需始終注重為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創設更好的物化的(顯性)和人文的(隱性)環境。物化的環境如綠化、凈化、美化的班級,具有啟迪作用的名言警句的設置,具有約束作用的規章制度的宣傳欄等。人文的環境如師生表現出來的精神風貌,優良的班風、教風、學風,同時還要注意家庭、社會影響學生行為習慣的外部環境,經常和家長溝通,了解學生不在校的情況。通過長期開展“愛護環境,人人有責”“讀一本好書”“緬懷偉人、激勵自我”“心存感恩、與愛同行”“細微之處看習慣”等主題系列活動,學生的行為習慣就會在潛移默化中逐漸養成。
三、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要持之以恒
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個長期的細致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持之以恒,不斷強化。通過長期的反復引導、實踐,學生就會逐漸熟悉校紀班規,逐漸由被動遵守變成習慣遵守,繼續深化實踐,逐漸成為自覺遵守。同時,畢竟學生的自控力、自覺性還不是很強,這就需要在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中,建立起自律與他律、自評與他評相結合的有效督導機制,讓學生的良好習慣在不斷深化的反復中,在主動和諧的督導中逐漸形成。同時,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們還要規范自己的行為習慣,要求學生不能做的,自己首先不能做。學生與老師朝夕相處,因此,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老師的表率作用不可忽視。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老師應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自我,自覺站在育人的高度上進行教學。工作中嚴格遵守作息制度,生活中嚴于律己,言談舉止文明大方等等。一舉一動都應是良好習慣的自然流露和體現,這會給學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因此,生活、工作中要注重自身的各種素養和修養。在言談、行為、小節上都努力做到成為學生的榜樣,潛移默化地帶動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所以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也就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就要求老師要嚴格管理,把愛融入其中,始終如一,堅持不懈地抓好抓實。不能想起來強調幾句,想不起來就放任自流,要抱著對學生一生負責的態度,把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作為自己的神圣使命。
參考文獻:
[1]孔祥勇.管理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黃景玉,曾慶春,魏庭全.教師職業道德經典案例評析.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 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