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千辛
摘 要:中學教師要正確定位,扮演好自己在學生成長歷程中的作用。
關鍵詞:教師;角色;定位
當前社會,教育問題頻頻出現,中學、大學皆是如此,如,教師體罰學生、問題學生、教育荒廢等話題。教育對一個民族和國家乃至人類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處于一個可塑時期,外界的好與壞都會影響學生性格和自我認知能力,因此,教師在學生的成長歷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發揮著突出的作用。本文試圖從當前的社會現象中深思教師的正確定位問題,發揮其引導作用。
一、從減負問題來看
教育部發出《關于在小學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緊急通知》和《合理安排中小學生課余生活加強中小學生安全保護工作的通知》,“學生減負”提上議程。但是減來減去,學生從未輕松起來,許多不成文的規定使減負效果不佳。一方面學校之間暗自攀比,甚至有部分學校利用放學后的時間進行集體補課,久而久之許多學校為了升學率不得不加入補課行列;另一方面家長的不放心心理,不論自己的孩子基礎如何、平時成績如何,家長都“不擇手段”地讓孩子去補課,差的要求變優,優的要求拔得更高,這些都導致學生負擔減不下來。
面對這種現象,教師應該首先轉變觀念,不能給學生和家長錯誤的引導。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教師的話在學生心目中占有很重的分量,甚至超越了父母,教師正確的引導顯得尤為重要。教師應該讓學生抓緊課堂的每一分、每一秒,充分利用課堂,而非疊加時間,過分地專注于種種補習。
二、從教育理念來看
中學教育理念具有思想導向的特性。現在的應試教育已經讓孩子不再像孩子了,有這樣一個事例:一個法國人到中國,提出一個問題,即“我有32只羊、24頭牛,請問我的年齡是多少?”要求讓20個孩子回答,20個中國孩子的答案基本分為兩種,一種為“不知道”,一種為56歲。此時法國人搖搖頭,說出了法國孩子的答案,即“你的動物跟你的年齡一點關系都沒有,我們拒絕回答這個愚蠢的問題!”這僅是一個簡單的例子,足以說明中國的學生已被應試教育模式束縛住了,他們的思維被規則化,失去了自主思考的能力。我國已提出將“應試教育”轉軌到“素質教育”上的問題,教師作為教育的實施者,承擔著重大責任,應該理性地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教師引導的方式主要有三種:
1.加強授課內容和社會生活的聯系
讓學生走出象牙塔,融入到社會問題中,而非單純地“讀死書,死讀書”,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社會現象,看到各種現象背后隱藏的實質內容。
2.對于文科科目,教師扮演的是導游角色
把學生引入情境中,準備好材料,讓他們去思考、去分析,進而得出自己的結論,徹底改變把某一知識或某一結論直接灌輸給學生的做法。
3.構建學生發展空間
教師教學應以“學生為本”,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思想目標。
三、從教師自身素質來看
“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在教書育人的同時也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知識水平和思想道德修養。然而當前許多任課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時卻不注重自身知識和能力的提高。優秀的教師應當對本學科的知識做到融會貫通,與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也能聯系起來,引導學生橫向比較和縱向連貫知識。具體表現如下:
1.樹立敬業奉獻意識
教育本身是一項崇高的社會公益事業,教師的任務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各類人才,不應把個人報酬、利益擺在首位,收獲的主要是精神價值。
2.傳授給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和“舉一反三”的理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這就說明教師不是把知識簡單地灌輸給學生,僅僅讓學生了解知識的表面,而是引導學生去思考,啟發式教學,讓學生勤動腦、勤動手,深入挖掘知識背后反映的問題,并反復思考聯系相關知識,進而對某一類問題形成系統的認識。
3.自身知識不斷更新和拓寬
隨著高考試題考查內容越來越深入,不論學生需要努力學習,教師自身不能一成不變,應該對固有知識進行更新,結合時政熱點分析問題,不斷完善固有的理論框架,與時俱進地教授給學生知識。
四、從升學壓力帶來的心理健康問題來看
近年來,過高的社會期望、單一的職業評價標準、學生分數與升學指標等各方面因素使中小學教師面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教師可從以下幾方面調整:
1.擺正自身的位置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只要不斷地努力學習,更新知識,沒有不進步的思想和人,教師的任務是“傳道授業解惑”,但并不意味著每位教師都掌握了最廣泛的知識,無人能及,正因為如此,教師就應該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不斷擴充和更新自身的知識。
2.多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
工作再忙也要適當地放松自己,學會勞逸結合。
3.本著“以學生為本”的原則教學
不要把教學工作看成一種負擔,試圖將其視為一種信仰,端正態度,不要為了教學而教學,遇到問題多從學生立場去思考,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綜上所述,新時期的教師任重而道遠,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尤為重要,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還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更新教育理念,端正心態,做一名能夠啟迪學生思想、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和促進學生發展的良師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