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
摘 要:時光飛逝,轉眼新課改已實施了十年了,回顧這走過的十年,真是探索的十年,成長的十年。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深切地感受到語文課堂越來越受到學生的喜愛。教師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多元化的評價策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語文教學上,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課堂逐步成為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
關鍵詞:課改;多彩;多樣性
一、多彩的語文課堂
在語文課堂上,演一演、唱一唱、跳一跳、說一說這種學生喜歡的展示方式已經被教師廣泛應用。如,《狐假虎威》一課,學生帶上頭飾分角色表演老虎和狐貍,當“狐貍”眼珠子骨碌一轉時,所有的學生被逗得哈哈大笑,都說“狐貍真狡猾!”“狐貍又想出壞主意了!”在學生的表演中,教師不用過多的解釋詞語、句子,只是通過學生的動作、神態的演繹,課文的內容及所要揭示的道理就在笑聲中被學生理解掌握了。又如,在上《葡萄溝》一課時,教師讓班級里跳舞好的學生上臺來跳新疆舞,隨著《我們新疆好地方》的歌聲響起,舞蹈翩翩而起,學生也隨著節奏鼓起了掌,一曲跳罷,學生對新疆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為即將學習的課文打下了基礎,同時也引起了學習的興趣。
隨著多媒體網絡的普及,語文課堂也變得有聲有色起來,世界正通過多媒體網絡快速便捷地進入到小小的語文課堂,讓學生足不出戶就能了解天下大事,認識世界。如,《沙漠中的綠洲》中遠在阿聯酋的迪拜,教師通過網絡把迪拜的中心公園、城市的綠化環境清晰地反映在屏幕上,學生通過畫面,再閱讀課文,對比沙漠的荒涼,深刻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又如,《海底世界》中各種形形色色的海底動物,通過多媒體出現在學生的眼前,學生立刻被美麗的海底世界所吸引,被豐富多彩的世界所陶醉,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引發了學生的探索欲望,課后學生還查閱各種資料,了解更多的海洋知識。
陶行知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
是的,這不正是語文課堂所要達到的境界嗎?通過語文課上多姿多彩的教學方式,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從課內主動向課外拓展,將語文的學習應用到實踐中去,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同時也加大了閱讀量。學生的這種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正是符合了陶行知的“教學生學”的理念。
二、朗讀的多樣性
課改十年,語文課最大的成功之處我認為就是書聲瑯瑯了,朗朗的讀書聲是語文課的根本。“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朗讀是培養語感的最佳途徑,朗讀是理解文章的最好辦法。現在的語文課上各種朗讀精彩紛呈,自由讀、默讀、指名讀、比賽讀、分角色朗讀、小組讀等等,正是有多種朗讀的訓練,學生才能從讀中學,讀中悟。
低年級的語文課上,在初讀部分教師就讓學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這個自由朗讀正體現了朗讀的差異性,每個學生的基礎不同,怎么能做到一刀切,初讀時就能又準又流利地讀好課文呢?正是教師在初讀部分的正確指導,學生才能把課文讀正確,做到不丟字、不多字、不換字、不顛倒,讀好長句子,這是讀好課文的基礎。
在有感情的朗讀上,語文教師可謂下足工夫,品詞析句,重點指導是理解文章的關鍵,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的朗讀才能讀出真情實感。如,《槐鄉五月》中寫了槐花的多和美,教師通過“山山洼洼”“坡坡崗崗”的板畫,使學生理解了槐花的多,通過圖片的展示感受到槐花的美,在理解的基礎上美美地讀課文,學生的感情自然流露。又如,在《望月》一文的教學中,隨著理解的深入,江中月、詩中月、心中月三個層次的朗讀逐漸深入人心,學生也隨著朗讀的深入,感悟到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境界,這就是朗讀帶來的妙趣。語文課上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感悟,使學生把握詞語的豐富內涵、言外之意,以及表情達意上的作用,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言語能力和對文本的感悟能力。
三、照顧學生的差異
陶行知說要“因材施教”,語文課改十年,在照顧學生差異、因材施教上教師可謂花盡心血。為了不讓一個學生掉隊,教師利用課余時間補缺補差,上課提問盡量照顧到每個學生,尤其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更是關愛有加。如何照顧差異?這是教師掛在嘴邊的永久話題。
去年我在香港指導教學一年,在香港,照顧差異也是教師研究的一項課題。香港的小學雖然是小班化教學,可是學生跟內地一樣,也有能力高低之分,照顧差異是香港教師關注的焦點。進入班級,你會發現總有那么幾個與眾不同的學生,在我看來都是些學習有障礙的學生,他們或者自己在座位上做小動作,或者在課堂上有干擾教學的行為。對待這些特殊的學生,香港的教師不離不棄,時刻關注他們。每堂課都會提問他們,給他們展示自己的機會,甚至單獨為他們設計工作紙和考試卷。因為他們也是“上帝的孩子”,他們也是“天使”!
有一次我到統籌主任班級聽課,一進班級就發現班上的那個有自閉癥的學生與往常不同,一節課他不是扔書就是大叫,我在旁邊勸阻了幾次也沒用,統籌主任余主任在上課間隙也不時地提醒他要安靜聽課,也許余主任的溫柔的話語安撫了他,在后半節課明顯好多了。好不容易下課了,余主任跟我交流的第一句話不是討論教學,而是非常抱歉地說上課前忘了告訴那個學生有教師來聽課,給學生造成了恐慌,以致情緒失控。聽了她的話后,我終于明白原來每次我進班聽課,余主任都要事先跟那些特殊的學生打招呼,安撫他們的情緒。這需要多大的耐心和細致啊!
香港教師照顧差異不是說在嘴上的,而是用實際行動來踐行。課堂上教師給學生進行分組教學,在小組合作中精心設計層次不同的問題,以便每個學生都有說話的機會,尤其是對特殊的學生,教師更會單獨為他設計討論工作紙,并輔導他,讓他也能參與到討論中來,獲得學習的快樂。也有的學校把一個年級的幾個班級中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單獨抽離出來,組成一個小班進行單獨授課。香港教師照顧差異的做法就是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實現人人發展的目標!
香港教師照顧差異的做法是值得我們借鑒與學習的。
在新課改的十年中,多姿多彩的小學語文課堂充滿了活力,朗讀的多樣性盡顯語文的魅力,只要我們有足夠的愛心,就一定能找到照顧學生差異的金鑰匙,使每個學生都有所發展。讓我們一起努力探索,認真鉆研,踐行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的思想,在新的一輪的課改實踐中開創出一片屬于自己的燦爛天空!
(作者單位 安徽省合肥市滁州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