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嬙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定義及要求越發的全面,即“德才兼備”。而要培育人才,則必須有一個好教師,而好的教師則需先做好人。
關鍵詞:職業院校教師;職業院校學生;職業認同感;挫敗感;成就感
教師因與學生的接觸時間長,所以對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一個教師對學生的影響甚至超過其父母。而這種影響不僅僅是通過書本教育作用于學生,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師平日的言談舉止而言傳身教。書本教育是顯性的,任何教師只要本著教學大綱,就不會有偏頗;而教師自己日常的言行對學生造成的教育影響則是隱性的,教師和學生都處在一種不自覺狀態下,經過耳濡目染,學生就已經獲得了有益或有害的教育。教師要想對學生發揮正面影響積極作用,就必須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積極樂觀的心態,堅韌不拔的意志,熱情寬容的處事原則等等。
因此,一個教師要想優秀,就得先做好自己,先做好一個人。
做好一個人,并不是說非得有多不平凡,有多偉大。其實偉大與平凡并不矛盾。世上有許多平凡而又偉大的人。雷鋒很平凡,但是他于平凡的許許多多好事中成就了偉大。他的精神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他的正能量正以其基數平方的速度傳遞下去。
相反,如果一個人很優秀,但他人格猥瑣、行為卑鄙,那么他越能干對社會的危害越大。他們對社會的危害,不僅表現在直接經濟損失,更重要的是他們攪渾黑白、模糊視聽,把朗朗乾坤變得烏云彌漫。而歷史上這樣的人不勝枚舉。
由此可見,一個好人對社會的正面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而教師,因為他們的工作是教書育人。他們的教育對象是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是祖國的未來,一個好的教師在他們身上所發揮的教育作用就更是無法預測的。
好人與好教師的相同之處在于,都要有好品質。一個好的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知識與卓越的技能,更要有優秀的品質。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品格優秀的教師與品格殘缺的教師對學生文化知識的教育差別應該不大,但中間所穿插的品德教育卻不盡相同,再加上日常生活中的言傳身教就更是大相徑庭。結果很可能是:二者都可以培養出高分的學生,但卻不一定都可以培養出高德的學生。社會不僅需要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備的人才。這種社會的需求就要求教師先做好人,再做好教師。
問題是,當今社會很多家長只顧眼前利益,對教師的要求與評價只局限于其教學一方面,導致學生也被這種思想所誤導。許多學校也在這種短見盛贊之下對教師品行方面降低要求。殊不知“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啊!對人的教育豈可只顧眼前?
(作者單位 山西省文水縣南莊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