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雁飛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課作為傳統的中考科目,任課教師到底是唯“分數論”,繼續沿用傳統的“師講生受”模式,還是采用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啟發、引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方式。從教師應具備的素質、堅持“以生為本”、注重學生綜合素質提升、情感滲透等四個方面對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實施素質教育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實施素質教育;具備全面素質;注重素質提升;情感滲透
我國提出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其目的就是把人才培養擺在十分重要而突出的地位。作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師,必須順勢而為,積極在平時的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認真踐行國家的重大戰略部署。素質教育是在應試教育嚴重阻礙學生全面發展、彰顯個性特長的情況下產生并發展起來的,實施素質教育有利于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創新思維、主動作為等方面素質的培養。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也對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下面,就談談我對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實施素質教育的看法。
一、實施素質教育,教師應具備全面素質
實施素質教育,首先應要求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與時俱進學習,不斷豐富完善自我,從而促進專業的發展。其次要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摒棄不合時宜的教學模式,注重對學生的思維引導、學法指導,從根本上轉變“教”的角色,以順應素質教育的需要。進人21世紀以來,情感、態度、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信息爆炸時代對學生來說各種知識、信息也變得更加豐富、更有深度了,也就要求教師不能僅局限于本學科知識進行講解,而要跨學科、多角度對知識進行系統歸納和小結,結合學生實際,啟發、引導并重。再次,教師要有扎實過硬的專業知識,熟悉本學科大綱要求,對本學科知識網絡構架和各部分知識點聯系清晰,了解學科的特點及今后發展的方向,同時還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論素養,用前沿的理論指導教育教學實踐,從而不斷豐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努力成為“復合型”“引導型”“創新型”“樂教型”的教師。
二、實施素質教育,教師要堅持“以生為本”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有科學的教育觀,這就是“以生為本”。實施素質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師必須要摒棄那種“滿堂灌”的傳統落后教育方式,努力建立師導、生學、質疑、討論、點評的新型師生互動教學過程。具體來說,“師導”就是要求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下足功夫,結合所教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地確定本課重難點,根據重難點合理設置問題,特別要注意的是問題切忌“偏”“難”“怪”,要更加注重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實際,給學生以心理暗示:你所關心的,也正是老師所關注的。正因為問題設置的合理性,所以老師上課的導入也就順利多了。在完成了第一步“師導”之后,第二步就是學生的“自學”“質疑”,因為學生是帶著問題學,所以在學習過程中針對性很強,能力強一些的學生通過主動學、認真思,往往都能發現一些問題,并提出質疑或自己的看法。在完成了第二步“生學”“質疑”之后,第三步就可以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帶著學習的“成果”進行分組討論,討論結果由每組組長進行搜集整理。最后一步就是老師“點評”,老師將每組組長的問題進行分類點評,在點評過程中,允許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師切忌將答案“標準化”“程式化”,盡量做到在點評互動過程中發現、呵護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并加以肯定和表揚,努力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看問題獨特的視角、創新的思維。
師導、生學、質疑、討論、點評的新型師生互動教學過程其目的還是讓學生通過體驗和探究,了解生活,關注社會。只有通過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才能對人生、對社會、對自然有更深的感悟,從而培養自己“思辨”能力,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能力。
三、實施素質教育,教師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實施素質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課要從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全局著眼。首先教師要注意思想品德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緊密聯系,絕不能照本宣科或將其與其他各門學科割裂開來講授,必須要注意與各學科關聯知識的聯系。比如,教科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步入青春的我》對學生的生理及心理特點都做了較為詳盡的闡述,因此在上這一課之前,我主動將生物科關于生理衛生的相關知識進行了歸納小結,并結合本課的要求同生物老師進行了溝通交流,在做完準備工作后再上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對本課知識的掌握也達到了預期效果,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其次教師要通過教育教學過程來實現教學目標。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主動思考、主動作為的學習能力。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方法意識,即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可以安排成績好的同學介紹自己的學習方法,但一定要給其他學生講清楚,要結合自己的實際學習他人的學習方法,既要反對全盤接受,又要反對徹底否定。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學有所得”。教師要培養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前提是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就會在知識探究的過程中尋找到快樂,感受到獲得成功的喜悅,進而在學習中形成良性發展的態勢,甚至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一定的基礎。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還必須要緊密結合“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要求,教會學生如何“做人”,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四、實施素質教育,教師要注重情感滲透
實施素質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師一定要做到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興趣,引發學生共鳴,促進學生參與,而其中無不飽含著情感滲透的因素,因此,教師應努力將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轉化為情感教學過程。教師可以通過極富感染力的語言、形象的肢體語言展現出本堂課的知識點,通過情緒的渲染,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讓他們在獲得知識和道理的同時,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此外,在課堂上還應多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將抽象、難懂的概念通過音像、圖片、動畫等形式讓學生直接感受,加深理解。還可以結合時政,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在學生討論過程中實時引導、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真正在內心深處經歷情感歷程,去偽存真,獲得正確的情感,從而品讀出思想品德課的魅力,達到化無形于有形,變抽象為形象,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最終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
總之,要實施素質教育,教師應具備全面素質,既要堅持“以生為本”,又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更要注重情感滲透,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教育模式,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扎實推進素質教育,為基礎教育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參考文獻:
管素萍.新課程初中思想品德學習方法之我見[J].新課程學習:社會綜合,2009(04).
(作者單位 四川省內江市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