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樹林
摘 要: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語文教材設置了口語交際這項教學內容,但當前口語交際教材的編寫和口語交際教學的現狀并不令人滿意。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就是充分發掘口語交際的資源。可從教材中、課堂生成中、新聞事件中、學科整合中、銜接習作中去發掘口語交際的資源。
關鍵詞:口語交際;資源;發掘
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口語交際成為人們相互交往中的最基本的方式和手段。《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教師應在具體的口語交際情境中,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順應時代的要求,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語文教材設置了一項全新的內容——口語交際。然而,當前口語交際教材的編寫和口語交際教學的現狀并不令人滿意。不少教師僅依賴教材提供的既定內容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收效有限。加上語文教學存在時間上的局限性、內容上的重復性、形式上的單一性、空間上的不可操作性,使教材既定內容的口語交際教學遠不能滿足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需要。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就是充分發掘口語交際的資源。
一、挖掘教材資源
教材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每冊教材都安排了一定的口語交際話題,教材安排的口語交際話題都比較貼近學生生活,但由于學生的家庭背景不同,生活環境不同,知識結構不一樣,這個話題可能只會激起班中部分學生的表達欲望。在教學中,話題選擇不僅會影響學生口語交際訓練的興趣,更直接影響口語交際訓練的質量。課程標準指出:口語交際必須努力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只有學生感興趣,進而愿說、有話可說,才有可能說好。為保證話題與學生生活貼近,調動學生口語交際的興趣,語文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抓住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深入挖掘教材內涵,對教材安排的話題該調整的調整,該改編的改編,該補充的補充。找出適合學生生活實際的內容作為口語交際的話題,通過靈活創設各種口語交際情境,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樂于參與討論,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樹立表達的自信心,在豐富多彩的語言實踐中全面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1.用課文插圖架設
教材中有許多插圖,這些插圖直觀形象,內涵豐富,容易激發學生觀察、想象和說話的興趣。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課文插圖,進行口語交際訓練。例如,《燈光》一文,郝副營長在戰斗前夕,倚著交通溝的胸墻坐著,借著火柴微弱的亮光看一本破書的插圖,默默地沉思著。教師可引導學生在仔細觀察課文插圖的基礎上,根據文中人物的特點,展開合理的想象,說說此時的郝副營長會想些什么呢?他對未來會有哪些憧憬?通過交流,引導學生體會郝副營長的無私與崇高。
2.用課文結尾激活
有的課文結尾耐人尋味、意猶未盡。利用課文結尾來喚起學生頭腦中儲備的有關表象,讓學生的再造想象向創造想象轉化,并進行說話訓練,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表達興趣。解讀完文本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積累、藝術修養,選擇不同的角度,通過想象、聯想去續寫文本結尾所留下的空白。例如,《窮人》一文的結尾,漁夫最終下定決心要抱回寡婦西蒙的兩個孩子后,催促妻子桑娜快去時,“桑娜拉開了帳子”。教師順勢引導學生補充好這一課文結尾,說說假如自己就是就是文中的漁夫和桑娜,此時此刻,你們會說些什么呢?有了前文的學習,學生們表達欲望非常強烈。補充完夫妻的對話,還可以讓學生繼續想象,說說漁夫和桑娜收養了西蒙的兩個孩子后,又會遇到哪些生活上的困難呢?他們是如何克服生活上的種種困難的?這樣,就使課文的情節得以延伸,窮人那勤勞善良的品質也得以再次體現。可見,口語交際既是思考的外在表現形式,又是促進思考的動力。又如,《凡卡》一文以凡卡的夢結尾,這個結尾似喜實悲,暗示了凡卡愿望的破滅,給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們對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對黑暗社會的憤怒。為深化這一主題,老師可引導學生說說凡卡回到鄉下爺爺身邊的夢可以實現嗎?為什么?假設凡卡回到了鄉下,他就可以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嗎?通過交流討論,學生對黑暗的沙俄統治下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有了更深的認識。
在文本結尾處,用說話的方式進行藝術再創造,學生既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性,探索其豐富的意義,又受到思想哲理的感化和美的陶冶;既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又訓練了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發展了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培養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審美能力,可謂是一舉多得。
3.用課文內容創設
各年級的教材內容都十分豐富,教師可根據課文不同類型和不同特點,利用課文的具體內容,進行口語交際訓練,如演講、采訪、主持、導游、解釋、咨詢、建議、編故事、表演、推銷、辯論……根據情境有目的性、選擇性地激發學生交際欲望,豐富學生交際生活,提高口語交際實效。
例如,從學過的《只有一個地球》入手,引出保護環境的話題,以激發學生討論的興趣。可先讓學生自由說說自己了解到的環保面臨的問題,存在的情況,或是自己知道的環境污染的事件,商討我們能為保護環境做些什么。再引導學生說說生活環境周圍的狀況,自己的哪些生活習慣對環境造成影響,想想每個人能為保護環境做哪些事。通過討論與交流,學生增強了環境保護的意識,自覺養成良好的環境保護的習慣。做到課內延伸到課外,并服務于課外,做到“學用結合,學以致用。”
二、巧抓生成資源
課堂教學中,在解讀文本、師生對話、生生對話時,由于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認知水平、思維發展等因素的不同,經常會有非預設性因素出現,這是訓練學生口語交際的良機。教師如果善于運用這些課堂教學的生成,把握口語交際訓練的契機,使學生在具體的師生、生生的雙向互動生成中訓練口語交際能力,就能把它轉化為口語交際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例如,教學《少年閏土》一文,講到閏土對“我”說了“雪天捕鳥”的方法時,有一個同學突然插話說:“這方法真好!冬天我也試試,抓些鳥吃。”此話一出,班上同學哄堂大笑,有的同學開始竊竊私語,教學秩序被打亂。我沒有因此批評這位同學,而是就此事引導同學討論課文中寫“雪天捕鳥”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討論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不可以捕鳥吃?我們應該為保護野生動物做些什么?這樣把一次課堂意外生成轉化為口語交際的良機,既訓練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三、發現新聞資源
生活實際是口語交際的內容,口語交際是生活的工具。豐富多彩的生活給口語交際教學提供了源頭活水。在課堂、校園、社會上經常會發生種種意外事件,學生往往對這些突如其來的事件充滿好奇,教師要善于捕捉和利用現實生活中的精彩瞬間或新聞事件,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積累鮮活語言,創設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將課堂教學生活化,將課堂教學引向生活,是進行口語交際訓練行之有效的辦法和絕佳資源。如,H7N9禽流感期間,我班學生張建芳(化名)有了感冒癥狀,同座的男生就不許她與之同座,用各種辦法趕她。我就引導學生對此事進行討論。討論中,學生各抒己見,有介紹禽流感的預防措施的,有說同學應如何相互關心的,有對同座男生進行批評的……這既使大家受到了教育,又進行了口語交際的練習。
另外,我們還可以利用晨會時間讓學生說說自己聽到的新聞事件、講述自己生活的趣事、現場采訪、講故事等進行口語訓練。其實口語交際來自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所以,教師要打破課內課外的界線,樹立大語文觀,把社會、生活作為口語交際的大背景和資源場,把口語交際的課堂延伸到學生五彩斑斕的生活中,關注自然、關注生活、關注社會。只要我們留心觀察身邊的生活,細心捕捉生活中的說話點,抓住各種有利時機,及時組織學生扎扎實實地進行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就會得到快速提高。
四、整合學科資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改革課堂教學,就是要加強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做一做、畫一畫、唱一唱。如,品德課可根據相關篇目的內容,讓學生復述故事梗概,引導學生發表觀點來訓練其口語交際能力。又如,綜合實踐課,每周有意識地布置一些非常任務,像調查小區居民,走進超市購物,到菜場買菜,去郵局寄信、匯款,去銀行存款、取款等等,學生在完成這些非常任務中深入生活,接觸社會,學會和各種人進行交際,這些體驗活動給學生提供了口語交際的豐富空間及展示交際才華的多彩舞臺。
五、銜接習作資源
口語交際是語言的口頭表達,習作是語言的書面表達,兩者有著共同的思維方式,能互相促進,互相融合。因此,現在的教材均把口語交際與習作教學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口語交際的基礎上,對語言進行加工、創造,再把體會、感受寫下來。
在日常作文教學中,有的教師不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說”這一語文實踐活動來積累寫作素材;有的教師重“寫”輕“說”造成學生寫作時無米可炊,妨礙了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葉圣陶先生曾說:“話怎么說,文章就怎么寫。”這句話精辟地點出先說后寫是習作教學的基本方法,要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做好口語交際與習作教學的有效銜接是非常必要的。我們通過口語交際與習作的有效銜接,讓學生能從口頭語言表達自然過渡到書面表達,減小習作的難度,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在課堂內把口語交際和習作教學有效銜接起來,還應將口語交際和習作教學的銜接延伸到課外的生活,挖掘生活中蘊藏著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語文教學資源進行寫作訓練。“每天一話題、天天小練筆”使學生每天有傾吐的機會和展示自己的舞臺。
當然我們也得注意,雖說口語交際是學生習作的“材料源”,但我們的口語交際課不能上成說話課或說話聽話課,也不能把口語交際課上成口頭作文課。口頭作文是單向的,是直接為習作服務的,是作為習作指導的環節出現的,不需要考慮交際效果;口語交際則是多向的,是為交際的目的服務的,只有讓學生真正進入角色交際起來,才能真正達到口語交際的目的。
總之,教師不僅要在課堂教學中發掘口語交際的資源,生活實踐同樣也是對口語交際教學的鞏固和延伸,只有充分發掘口語交際的話題,拓寬口語交際的渠道,多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讓學生敢于當眾發言,能夠有條理地表達,才能使學生學會傾聽、表達、交流,學會與人合作、溝通,逐步形成“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
參考文獻:
[1]趙剛.新理念下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福建教育,2005(8).
[2]方永敏.中小學語文教學必須重視口語交際教學.語文學刊:內蒙古師范大學成人教育學院,2005(6).
[3]魯少芳.“口語交際與趣味習作”教學的整合探索.小學教學研究:理論版,2012(1).
(作者單位 福建省浦城縣仙陽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