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儀
摘 要: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如何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是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十分重視的問題。教師可以從提高自身的課堂教學藝術,誘發學生熱愛數學的感情,在“引趣”的問題上下功夫。
關鍵詞:數學;學習興趣;課堂教學藝術
學習興趣對于學生掌握知識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我學與我要學,效果截然不同。教師可以從提高自身的課堂教學藝術,誘發學生熱愛數學的感情,在“引趣”的問題上多下功夫。下面我以四年級的幾節課為例淺談一些看法。
一、搭橋鋪路
由于課本上的練習題編排的順序不一定滿足每位老師的教學需要,如果按照次序讓學生做題目,一節課下來,學生不但沒有形成系統性的知識鏈,還會覺得練習課乏味枯燥。怎樣才能讓一節普通的練習課變得更有生氣,學生更愿意學呢?
教師這時候就可以充當練習題的搭橋鋪路的角色,用比賽、游戲等多種形式,把練習題重新“排兵布陣”,發掘教材中和教材外有趣味的東西,結合學生的實際,更好地應用知識,使數學課堂更能吸引學生,更加有效。下面以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節《四則運算綜合練習課》為例:
課前先讓學生在數學書或數學學習報等多種途徑中收集有趣的數學文章,引導學生歸納一些關于四則運算的知識,從中把課本上的題目逐一引出。學生可能會收集到關于總結運算順序的文章,例如,《青蛙是捕蟲高手》(數學輔導報上的一篇文章),學生通過列出算式,總結運算定律。還有的學生會看到書上有趣的撲克游戲——“湊24”,這時可以分小組進行比賽,讓學生更有興趣地尋找更多解決的辦法。
本來枯燥的練習題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自己找題給自己做,這樣學生就有一種自主學習的意識,而不再有老師逼著學的情緒了。
二、隔岸觀火
在數學課中如果能激化矛盾,這樣就能產生火花。那怎樣才能讓數學課上迸發出智慧的火花,需要教師來制造一些“矛盾”,讓數學課更有味道。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乘法分配律》課上,教師可以采用競賽激趣的方式,設計兩組題目,分別給男生和女生進行計算比賽:(1)9×25+9×75,46×8+54×8;(2)9×(25+75),(46+54)×8。當然這次比賽中做第二組題目的女生獲勝。不服氣的男生肯定會提出比賽不公平,他們認為女生的題目簡單一些,自己的題目比較麻煩。女生也會反駁說有不同的想法,認為這個比賽是公平的,因為男生的題目完全可以按照女生的題目一樣進行簡便計算。
新課伊始,教師創設了一個競賽的情境,使學生感覺競賽的“不公平”,從而引發學生深層地思考:為什么不公平?怎樣才能做到公平?這節課學生將會帶著求知的欲望,去探索其中的規律。
三、以逸待勞
很多時候,教師講述復雜的規律時,會感到越說學生越不明白。其實很多時候,作為教師的我們可以“以逸待勞”通過簡單的問題慢慢引出學生難理解的問題。
就如教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小數的性質》中,“去掉小數末尾的0,小數的大小不變,這就是小數的性質。”要讓學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可是要費很大的周折,從轉化長度單位入手慢慢引導,到了最后,學生都忘記自己做了些什么,直接就得出了這個結論,感受很不深刻。所以在這里,教師可以一改以往的繁瑣,用一個簡單的問題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怎樣才能使1,10,100相等呢?”學生會各抒己見,可能會說:“可以把10和100末尾的0去掉”,也有的可能會說:“只要分別在1后面添上小數點,它們就相等了,”也有的可能會說:“只要分別在1,10,100添上單位米,分米,厘米,它們就相等了。”還有很多很多不同的答案,只要是合理的都予以肯定。通過這樣的發表,教師可以借機引出小數大小不變的性質。
這樣原本看上去復雜難懂的東西,更易為學生所接受,這樣學生學起來更輕松,教師教起來也輕松,自然學生的興趣得到提高,課堂效率更高了。
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還有很多,怎樣才能讓學生學到有生命的數學,這需要我們教師不斷地嘗試和探索。
參考文獻:
[1]李慶海,朱峰.課堂新問題診斷.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01.
[2]曾超益.小學數學教學理念與教學示例.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07.
[3]李耀新.課堂教學的組織與管理.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 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石灣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