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
摘 要:新課改后,教育的內容、方式和理念都相應地發生了變化,如何提高高中化學水平成為高中教育中的一大難題。就此對高中化學教育新理念進行研究,分析傳統高中化學教育存在的缺陷,以及新課改條件下對高中化學教育的要求,介紹高中化學教育新理念的主要內容和它的優勢所在,這對高中化學教學的改進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高中化學教學;新理念;教學策略;探究教學
高中化學教育應引導學生多實踐、多思考,讓學生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對涉及的知識理解更加透徹,掌握更加牢固。這就要求老師改革教育理念,創設新的教學方式,達到新時期對學生化學知識水平的要求。讓學生發揮其全部的潛力參與到學習中去,培養他們在生活中學習的習慣,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一、傳統高中化學教育現狀和缺陷
我國傳統的高中化學教育是以課堂教學為主,并且這種“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無法滿足“教育培養人的可持續發展素質”的時代要求。因而高中化學教育的重點應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關注學生健康成長。這是對傳統高中化學教育的經驗總結,也預示著新一輪教育改革的方向。
傳統高中化學教育的根本問題在于:化學教學脫離了學生生活,課堂教學方式不適合帶有實驗性化學知識的傳授,這使得課堂教學的真正價值得不到實現,學生學習的生命力受到遏制,甚至連認知目的也難以達到。
二、新課改對高中化學教育所提出的要求
高中化學新理念中要求引導學生自主地觀察自然、研究化學變化,通過親身體驗使他們對化學知識更加敏銳,探索的興趣更加濃厚,并且由此培養他們善于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總結解決問題的一般途徑與方法的能力?;瘜W教學不同于培養化學專家,不能只學習化學專業發展所需要的理論,也不能只讓他們做大量的習題。要真正落實“以學生發展為本”,將所學知識作用于實際,就需要運用新的理念、新的教學模式對高中化學教育進行改革。
我認為,高中化學教學應教授給學生一些相對具有代表性的、經過精心選擇的、與學生聯系較為緊密的社會、自然、生活中的化學知識和理念,使學生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高中化學教材中的化合與分解、酸與堿、氧化與還原、平衡與移動等知識都是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但經過目前的高中化學教育,學生的觀念中能形成大量的專業知識和材料,卻只能將他們應用于應試教育中的解題而已,無法組織起來應用于實踐。
三、高中化學教育新理念
1.新模式及理論基礎
舊的教育模式還能推動化學教學可持續的發展嗎?通過對傳統高中化學教育的經驗總結,新的教育理念已為高中化學教學提出了新的模式——素質教育。近幾年來,“素質教育”這幾個字在國家教育政策中頻頻出現,正逐漸成為當代教育中理想性的追求,高中化學教育也要走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道路。素質教育倡導的是“教為不教”“順性達情”的結合,這是高中化學教育新模式的運作樣式,在于培養學生廣義上的科學素質。
化學科學作為一個學科門類,它的材料、內容都屬于知識的范疇,正如某些學科一樣,化學教育也不可能脫離課堂教授的方式,傳統的課堂教授給人死板、枯燥的印象。所以,如果要想利用這種方式獲得高效率,就得對這種方式進行改革,在課堂中注入新鮮的內容,因此要運用建構主義的某些觀點。學生的自由創造和求真務實的精神應受到重視,建構主義支持高中化學教育采用以下幾點:讓學生處于主體地位;采用交往互動的方式傳授知識;加強化學教育與社會、自然、生活的聯系。這讓高中化學教育具有豐富的人文精神。
2.新教學策略
(1)以過程來促轉變
教學過程集教學觀點、內容、目的為一體,教育觀融合在教學過程之中,教學內容不僅僅包括書本上的知識,還滲透著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充滿著人文色彩。
(2)問題作為資源
問題在教育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它關系到教學的品質、學生的創造力。問題是一種有著很大收益的課程資源。
(3)活動作為教學的基本形式
活動教學是與課堂教授不同的一種教學方式,具有知識還原自然、有效激起學生興趣的特點,有助于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形成創造性的思維方式。
3.探究教學新模式
(1)實驗探究模式
這種模式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運用已有知識主動去探索,依據自己設計的方案去研究,通過實驗對過程和結果進行分析總結的一種模式。下面以觀察硫酸銅溶液與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現象的實驗為例,分析該模式的主要步驟:①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針對性的實驗,準備實驗所需的工具。教師先引導學生搜集硫酸銅和氫氧化鈉溶液的相關信息,準備好酒精燈等器材。②整理出難點和問題。比如,在這個實驗中重點就是硫酸銅與氫氧化鈉反應后的變化,以及寫出這個實驗的反應式。③提出解答問題的假設。學生先根據所學知識對這個實驗結果進行猜測。④搜集資料和材料設計實驗,驗證假設。讓學生搜集硫酸銅、氧化鈉等材料做出實驗,來驗證假設。⑤作出判斷并得出結論,對其進行合理的評價并與他人交流,推算出反應式。
(2)問題探究模式
這個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以他們主動探究問題為策略,為使學生在實踐中嘗試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主要步驟包括:①教師設計具有針對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的認知出現沖突;②學生運用猜測與假設,把問題與認知結構中的前概念聯系起來;③學生在對各種猜測和假設整理歸納之后,設計出合理的研究方案;④通過實驗或邏輯推理,檢驗假設,解決認知沖突;⑤教師引導學生形成科學概念,對認知進行重組。
總體來說,現今大部分地區的高中化學教學仍屬于傳統教學模式,所以需要全體高中化學教育工作者開拓創新,運用新理念、新思路,盡可能地接近化學教育的理想境界。高中化學教育正在改革的道路上前進,教師要銳意進取,引導學生自主創新,爭取站在改革隊伍的最前列。還要發揮化學這門學科的真正價值,培養學生形成創新性的思維方式,創建一個具有超高效率的化學課堂,為社會培養出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適應能力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毛瑞燕.經典重現:結合化學史創設教學情境[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1(05).
[2]李鵬鴿.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教學策略:“化學反應速率”觀摩課引發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35).
(作者單位 福建省閩清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