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學華
摘 要:作文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頭戲。從一定程度上講,學生的作文水平直接體現著學生的語文綜合水平,而學生的語文知識積累、作文素材積累也直接關系著學生的作文水平。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生感覺作文難,因為沒有什么可寫,沒有素材就導致作文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就無法體現學生的作文水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作文素材的引導,特別是要注重對于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讓他們能夠通過想象,有素材可寫、有素材可練,逐步地提升他們的語文綜合素質,實現作文教學的有效進行。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想象;能力;培養;策略
一、教師要引導學生擴想
所謂擴想,就是在原文章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聯系生活中的情景以及自身的生活經驗,通過情景的深層次構建、細節的經典再現或者人物的語言、表情描述,達到對原文的內容升級,體現學生自身思維的一種想象方式。擴想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細節觀念,同時由于有了一個大致的框架,學生寫作起來也相對較為簡單。在學期的起始階段,我們就可以安排學生根據某篇課文或者某首古詩詞進行擴想、寫作,讓他們在輕松的環境中完成作文,完成自身的特有表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觀念,讓他們集體進行擴寫,就能夠體現出他們各自不同的態度以及見解,這對于教師快速地了解學生、接近學生是極為有利的。比如,在教學《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篇古詩的時候,筆者就讓學生根據這首詩進行擴展想象,詩人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在什么樣的環境中夜行的?他看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等,讓學生進行擴展想象寫作。
二、教師要引導學生續想
續想就是在原文的基礎上進行延續想象,根據原文的基礎進行后續故事的想象。通過續想,就能夠引導學生更好地去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因為只有對原文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才能夠對文章的后續故事把握得更好、更具體。比如,在學習完《少年閏土》這篇課文之后,筆者就要求學生進行續寫,作者與閏土再次見面時的一些場景,人物的表情、對話、心理特點等,讓學生的思維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體現。
三、教師要引導學生聯想
聯想是由某人或某種事物而想起其他相關的人或事物;由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關的概念,是對事物之間聯系的一種思考、一種見解。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具有良好的聯想能力,以便他們能夠針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一些事物聯系到其他事物,提升他們自身的觀察能力與思維能力。比如,某個學生在看到竹子是空心的之后,就寫出了一段話:“只有虛懷若谷,才能節節向上。”這段話把竹子的特點寫得非常準確,同時又體現了人的一種精神風貌:要虛心求教、不斷學習,才能夠不斷地進步,這就是運用聯想之后達到的效果。另外,在學習完某篇課文之后,學生有什么感想、有什么體會,這些都是聯想,都可以進行寫作鍛煉。教師只要在教學的過程中予以正確的引導,相信學生就會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寫出更好的文章。
四、教師要引導學生補想
補想與擴想類似,都是對于原文進行一些內容的擴展、補充,不同的是擴想需要學生對于全文進行擴展寫作,補想也可以針對某個片段、某個情節進行補充說明。如,《小音樂家揚科》一文,揚科進了地主的食具間不小心觸動了琴弦,“在那寂靜的夜里,一聲呼聲引起什么效果?”“食具間的情景怎樣?”(仆人見揚科站在那兒,立即揪住他;人們以為有賊來了,都沖了出來……)“揚科這時又怎樣呢?”(他站在那兒發抖,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他不知道自己該怎么辦,呆住了;他瞪著可憐的雙眼,任憑別人怎樣打他……)在講課文的同時就這樣引導學生進行補想訓練,課后還要求學生把上面所講的寫成一段話。
五、教師要引導學生假想
假想就是假設,與真相相對。假想即對未曾經歷也無體驗的事物,憑借想象來假設情況。假想是創造能力的重要基因。發展學生的假想能力,對于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具有重要意義。假想是學生想象能力發展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假想,學生能夠建設一個屬于自己的理想帝國,同時通過假想,還能夠提升學生的思維空間以及思維活躍度。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適當地培養學生的假想能力,拓展他們的思維維度。比如,在學習完《天上的星星》這節課后,筆者就引導學生進行假想:在你的眼中,星空是什么樣子的?有外星人嗎?為什么星星會眨眼睛呢?為什么白天看不到星星呢?通過學生的假想來實現他們思維能力的擴展。
總而言之,小學時期學生的各項能力發展有限,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更多的還是需要教師的引導、教育,相信只要我們正確引導,加上學生的努力,就會實現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實現他們作文能力的全面進步。
參考文獻:
[1]黃保兵.語文教學要重視培養想象力.云南教育,2000(23).
[2]李平霞.試論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創新教育.教育藝術,2008(03).
(作者單位 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第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