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勖
摘 要:新課程提出了探究性學習理念,但是教學中具體落實措施效果欠佳,結合現當代詩歌閱讀鑒賞的教學體會,提出探究須重視挖掘教材資源內涵,提升探究廣度和深度的觀點。
關鍵詞:探究性教學;挖掘教材資源;提升廣度和深度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前言”第二部分“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高中學生身心發展漸趨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閱讀表達能力和知識文化積累,促進他們探究能力的發展應成為高中語文課程的重要任務。應在繼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而且新課程理念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此各學校都積極探索,大力提倡,課外開展了研究性學習,并且課堂的教學組織形式也以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為主,但是實際的探究效果欠佳,學生探究能力發展有限,形式大于實質,探究的深度和廣度不夠。筆者認為:新課程探究性教學需重視挖掘教材資源,緊扣教材文本和學生實際,循序漸進才能提升探究的廣度和深度。結合本人的教學情況論述如下:
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教材,獲取知識、掌握方法、培養能力的過程。如何挖掘利用教材顯得尤其重要。現在的新課程教材打破了人教版教材一統天下的局面,幾種教材版本并行,新課程提倡“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這一理念要求不能死教教材來照本宣科或者滿堂灌,它對教材的處理方法和利用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是一部分教師誤以為“不要教教材”就是不重視教材,不緊扣文本,教學中對教材資源挖掘不深,淺嘗輒止,熱衷于搞小組討論,合作探究,表面上課堂熱熱鬧鬧,可是實際上學生連教材都沒理解透徹,基礎知識領會不深入,閱讀鑒賞方法沒有掌握,何來探究的成果,遑論探究的廣度和深度?
應該是在模塊教學中,引導學生先掌握相關知識,培養閱讀鑒賞不同文學體裁的方法,然后進行知識遷移和拓展訓練,在訓練中培養探究能力。以高中語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一“中國現代詩歌模塊”的教學為例,本人先是指導學生誦讀鑒賞選入課本的《沁園春·長沙》《雨巷》《再別康橋》《大堰河——我的保姆》這幾首現代詩,掌握現代詩形式和思想內容上的特點以及流派特征,學會緊扣意象、結合時代特征和作者個性,發揮想象和聯想的鑒賞方法,然后再拓展訓練,補充一些現當代詩歌指導學生誦讀鑒賞、探究主題思想,分析藝術特色,培養詩歌鑒賞能力。
補充訓練鑒賞當代詩《致橡樹》時,經過緊扣文本的啟發引導,師生廣泛深入的探究,在認為這是一首表明詩人愛情觀的詩,也可以看成中國女性對自身價值和獨立人格追求的宣言這一基礎上,緊扣詩結尾處“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堅貞就在這里: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這一細節,深入探究這段話,把它的主題思想從深度和廣度上加以挖掘,整理出以下幾個探究結論。一是從詩的體裁來說,這是當代新潮詩派——朦朧派詩作。朦朧派代表人物女詩人舒婷在詩中,通過木棉對橡樹的傾訴,理智而冷靜地否定了依附、點綴、奉獻式的愛情,提出愛的雙方要具有同等的尊嚴和價值,各自要有完整的個性,在形體上獨立,在精神上相依的偉大愛情觀,令無數青年讀者傾倒。可是,朦朧詩之所以朦朧就在于它的主題是朦朧含蓄的,詩中意象不是單一的,而是豐富的多意象疊加。大多數人僅把這首詩當作一首表明詩人愛情觀的詩,固然不錯,但未免主題太過于單一,不符合朦朧詩的特點,何況詩的鑒賞“詩無達詁”, 它的主題思想應包括男女愛情這一小愛是建立在對祖國大愛基礎上的這一層。二是聯系女詩人所處的時代來看,個人愛情應建立在對國家大愛的基礎之上,追求自身價值和獨立人格離不開為國家作貢獻。當時還是強調“一大二公”,反對資產階級情調的時代。文革剛剛結束,詩人不可能完全不受政治氣候影響。三是結合詩的結構來看,先破后立,卒章顯志,結尾這句也不可忽視。詩的前半部分堅決否定了“凌霄花”的“炫耀”“癡情鳥兒”的“單調重復”“泉源”“險峰”的“慰藉”“襯托”“日光”“春雨”的無私奉獻。后半部分莊嚴宣告“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有“紅碩的花朵”和你“互相致意”“分擔”“共享”。最后總結“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堅貞就在這里: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不僅……也……”是一個遞進句式,愛你偉岸的身軀是木棉對橡樹的情愛,是男女雙方的小愛,堅持的位置是堅守的理想、信念,是對真理的追求,足下的土地代表生我養我的祖國和人民。“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表明這首詩在愛情、獨立人格、自身價值主題基礎之上,還有一個追求對真理的執著和堅持,對祖國和人民的大愛深情。小愛建立在大愛基礎之上,建立在對真理信念的操守之上,這才是堅貞,才是偉大的愛情。經歷文革依然堅持對國家的愛,對真理的追求和堅持,難能可貴。四是從我國詩言志的傳統來看,借男女愛情抒寫報國之志也是一種慣用技巧。
對這首朦朧詩的主題思想結合詩句本身、詩人經歷、時代背景、詩的意象、詩中每一個細節深入開掘,力求對詩的理解全面深刻,這樣在教學中我們左右逢源,得心應手,把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幾個維度加以全面把握。“細節決定成敗”,教學中對教材的把握與處理更應關注每個細節,只有力爭全面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教材,深入挖掘教材資源內涵,精心優化設計教法,注意訓練章法,才能保證教學的良好效果。在落實探究性教學方式上,必須以教材為范例,深入挖掘其內涵,巧妙靈活地處理教材,先教授相關知識、教給一定的閱讀賞析方法,再補充拓展遷移訓練,探究才能有基礎,由知識到能力,由課內到課外,有過程重方法,循序漸進。切不可課堂只重視探究形式,忽視知識掌握和方法培養,缺乏必要的訓練,這樣難以提升探究性學習的廣度和深度,也難以把課標要求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張彬福,王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分析與實施策略.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07.
(作者單位 甘肅省平涼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