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苗苗
摘 要:對生物學的特點及學習方法進行了分析探討,希望可以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一些幫助,也希望能夠互相交流。
關鍵詞:生物;特點;記憶
“生物”從字面意思理解,“生”即為“活”,則生物即為有生命的、活的物體。那么,生物學這門課研究的即為自然界有生命的、活的物體。如何區分活物與死物呢?最根本的區別在于有無新陳代謝,即有無化學反應的發生。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生物學這門課有什么特點呢?因為生物學研究的是自然界中有生命的物體,且這些生物體特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是客觀存在的。我們人類只能夠去探索、發現、認識其特點,然后加以利用,所以我們學習時,只能去記憶,而不能臆想、創新,對生物體的一些特點隨意捏造。例如,豆科主要特點為:葉常為羽狀或三出復葉,有葉枕;花冠多為蝶形或假蝶形;雄蕊為二體、單體或分離,子房上位,莢果。而不是別的。
什么是記憶呢?記憶等同于背誦嗎?背誦,是指將一些知識機械記住,而記憶是在背誦的基礎上將雜亂無序的知識經過理解、聯系、融會貫通,最終綜合成為有序的知識框架。
那么,要如何記憶呢?
一、要反復看書
看書時,要特別注意書中的標題、藍體字、黑體字間的相互關系。例如,必修3第五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下設五節內容,第一節《生態系統的結構》,第二節《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第三節《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第四節《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第五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第一節介紹生態系統結構,第二、三、四節介紹了生態系統的三個功能,即一至四節從結構和功能介紹了生態系統,第五節介紹了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維持,這樣節的設置和章題目間關系就清楚了。再如,《生態系統的結構》這一節,藍體字——生態系統的范圍介紹生態系統的定義;黑體字——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結構下包括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食物鏈、食物網兩個標題。而我們知道,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營養結構(食物鏈、食物網),這樣每節小標題的設置和節題目間關系就清楚了。
二、單純從字面意思來理解記憶某些基本概念
例如,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原細胞—初級母細胞—次級母細胞—精子/卵細胞/極體這幾個概念,原細胞不具備減數分裂能力,經過間期后,形成能分裂的母細胞,這個細胞因為要經過兩次分裂,才形成最終的子細胞精子/卵細胞/極體,所以此時的細胞相對于精子/卵細胞/極體而言是第一位母親,減二時期是生成精子/卵細胞/極體的第二位母親,即初母和次母。
三、利用流程圖和“拍照”結合的方式來記憶
例如,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過程,我們可以只看圖片,觀察圖片中細胞中的結構,即可清楚各個時期特點和染色體、DNA、姐妹染色單體的數量變化。清楚之后,可以把這些圖片像拍照片一樣印在腦海里,需要哪張,就將哪張調出來。
四、利用比較分析的方法
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還可以將兩種分裂方式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分析,這樣可以更加深印象。當然,上面的這些方法都和我們最基本的機械背誦分不開的,雙管齊下,才可對課本知識有很好的把握。
如果要對知識有更深刻的記憶,就需要強化記憶。“知識運用得越多,記憶就越深刻”,主要是多做題,多總結,多積累。
為了有效地做題,對于選擇題,每個選項都要弄明白,每個知識點不清楚的及時翻書;對于大題,一定要先思考和寫,再對答案,力求表達標準、準確。做了很多題,要助理梳理、總結、積累。
對于大題,還要多記一些經典題目。因為大題是對某一塊知識的綜合,記一個經典題目,即可對此塊知識有總體認識。
最后,需要學生的信心和恒心,只要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一定可以把生物這門課學得很好。
參考文獻:
鄭湘如,王麗.植物學[M].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2:294.
(作者單位 山西省芮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