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娟
摘 要:就數學思維方法在地理探究式教學中的應用,從歸納法、演繹法、推理法、圖示法和建模法等四個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討,以加強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應用學過的知識去探究新問題的能力,同時又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的目的。
關鍵詞:數學思維;探究式教學;地理科學
“地理科學”這一概念是在1986年由中國科學家錢學森提出的。他認為地理學應當是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科學等并列的大科學體系,故稱“地理科學”。所以地理的學科性質就是一門邊緣學科,其發展趨勢是:相鄰學科的交叉、滲透與融合。顯然,地理學科的教學方法就應該多樣,充分借鑒其他學科的教學思維,應用于地理教學。筆者有著十年的數學教學經驗,后來又有機會教自己的專業,所以在地理教學中不經意間就滲透了數學思維方法,而且教學也很輕松。現就把這幾年的研究心得列舉如下,以達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探究式教學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模式,探究式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更多地是學生的顧問、一個問題的參與者,教學環節的設計者和參與者,而不是獻出真理的人。而把數學思維跳躍于地理教學中,使得探究更嚴謹、更活躍,教學效果就更明顯。在培養學生的能力與提高教學成績方面,找到了一個很好的聯結點。
一、演繹法讓探究式教學更活潑
演繹法指的是從概念到事實,從總體到局部,從一般到特殊,即把預想的概念經過驗證得到結論。這樣的教學方法非常符合學生思維活躍的特點,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參與度極高,能達到全班參與。因為結論不唯一,教師也不再是答案的權威,他們可以天馬行空地想出很多答案,所以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數學教學中演繹法有的是針對已知、有的是針對結論,總之是讓學生在探究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地理教學中同樣有很多問題適宜探究。例如,我在講解選修4“城鄉規劃”第21頁城市化發展階段的“S”形曲線時,使用演繹法的思維方法,讓學生說一說從圖中能看出什么信息?學生幾乎是搶答:“城市化發展經歷三個階段:初級、加速、穩定階段,形態如S”“三階段的發展速度不同,加速階段發展速度快,達到70%,而初級階段只有30%”“每個發展階段所用的時間不同?!薄\用這樣的探究方法,教學目標的重點不在具體的地理知識上,而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上,通過探索知識的過程,使學生愛上地理,并能在輕松愉悅中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
二、推理法的書寫模式讓地理教學妙趣橫生
數學中演繹法的推出法的書寫格式是學生熟知的一種幾何書寫格式,這種書寫格式意在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習慣。
用這樣的書寫方式書寫地理原理,學生感到非常新鮮。課堂更活躍了,對學生就更有吸引力。學生探究問題時思路更加清晰,思維更加敏捷。學生就能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學的效果就突現出來了。
三、圖示法讓探究式教學更形象
新課程地理教學不強調知識的系統性與完整性,知識之間的跨度大,這成為學生學習和思維的難點。而圖形比語言和文字對于化解知識難點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數學教學中幾乎道道題都有圖。那么地理教學能否多利用圖示法進行探究呢?事實證明是肯定的。如,講解“領海與專屬經濟區的概念”時,學生對兩者的范圍大小往往不是很清楚。如,在黑板上畫出上面所示圖形,則兩者差別很明顯。領海的范圍是從海岸基線向外延伸12海里,而專屬經濟區范圍則是從海岸基線向外延伸200海里。
圖示法給學生提供了一種分析問題的方法,運用圖示的方式將地理原理進行分解或歸納,在教學過程中邊分析邊運用圖示表示出來,不僅能幫助學生盡快掌握原理內涵,而且一旦學生學會并能經常使用,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視圖能力。
四、歸納法讓探究式教學更嚴謹
歸納法指的是從事實到概念,從觀察到總結,從局部到整體,依據全部事實確定規律性。地理教學中也有很多規律性的、需要歸納的知識點。例如,在講解“影響鹽度的因素”時,先給學生提供以下題型:南美洲赤道附近東西兩岸鹽度的大小關系及原因;太平洋中赤道與副熱帶海區鹽度的高低及原因;澳大利亞東西海岸鹽度的高低及原因;波羅的海為什么是鹽度最低的海?紅海是鹽度最高的海?再給學生提供全球溫度曲線圖、洋流圖、全球降水量圖、河流分布圖,并給學生充足的討論時間,從而使學生歸納出影響鹽度的因素和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徑流量的多少、洋流的性質、區域的封閉性有關。歸納法的運用實際上是對地理知識進行系統加工,總結出地理規律的過程,所以歸納法能使學生有目的地去研究、去討論,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使探究式教學更加嚴謹。
五、建模法讓學生拿高分更容易
常言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數學教學中,經常把一些問題建成各式各樣的模型,猶如數學中的公式,使學生見到這類題時有章可循。基于這種理念,在探究式教學的實踐中,注重將歸納法所得來的結論建成模型,挖掘出知識的內在線索和規律,從而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考試成績。例如,凡是有關洪澇旱災、河流徑流的豐盈變化、湖泊的面積的增大與減小,就讓學生考慮“供求關系”。河流“供”指的是降水量、積雪溶水量;“求”指的是蒸發量、生活用水、工農業用水。而湖泊的“供”還包括徑流量的多少;
地理教學中對識圖能力的培養,更是地理思維培養的重點。凡是地理圖表題都可以訓練學生分幾步走:一看題干說什么,二看橫縱坐標,三看圖例,四找極值。用這種方法對學生經常訓練,學生對于圖表題就很容易解決。
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在解題時就不會無從下手,答題思路就會行云流水般涌現出來,探究式教學的優勢就更能顯示出來。
探究式教學是新課堂改革中所倡導的教學模式之一,探究式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更多的是學生的顧問、一個問題的參與者,教學環節的設計者,而不是獻出真理的人。而把數學思維跳躍于地理教學中,不僅使課堂探究過程更嚴謹、更活躍,也可使學生理解問題更深刻,知識掌握得更牢固,更能靈活運用,這樣教學效果就更明顯,而且能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更多的學習方法,在培養學生的能力與提高教學成績方面,找到一個更好的聯結點。
(作者單位 天津市濱海新區油田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