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潔
以《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談談自己的體會與反思。
鏡頭一:你知道它們表示什么數?
師:我知道我班上的學生很有數學修養,老師就想考考你們,行嗎?依次出示
師:你們覺得阿拉伯人是怎么表示這個數的?生迫不及待地叫出來二分之一。
師:課件出示,問:你們知道像這樣的數我們數學中稱為什么?
生:分數。
你想知道分數是怎樣來的嗎?出示知識鏈接:
導入課題: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分數。板書:分數的初步認識
策略分析:以前的教學大都是從半個物體不能用整數表示,從而引入分數。這樣子處理我總覺得缺少了什么。所以,我打算從分數產生的歷史背景入手,讓學生猜一猜古今中外是如何表示一種數,這種數是什么數,在數學發展史上它是怎么來的?知識鏈接我特意選取了這幅圖,兩個古代人面對著一只兔子,你拉我扯的,很形象地表示出分數就是不能用整數表示時而產生的。數學知識離不開生活,數學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越高。
鏡頭二:你能找到二分之一嗎?
師:在現實生活中也常常遇到這樣的事,你瞧:(出示)
這兩個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找到二分之一嗎?
生:一人半塊月餅,半塊就是二分之一。
師:每人半塊,就是分得同樣多,這種分法數學上稱為什么?
生:平均分。
師:誰能完整地說一說,這二分之一是怎么來的?
生: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個月餅的二分之一。
接著教師利用課件并結合平均分介紹分數的讀寫法,在認識分數的讀寫法之后,依次出示:
提問:你能在這些圖片當中找到二分之一嗎?
生:把一個長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個長方形的二分之一。(如圖一)
師:除了這種分法,還可以怎樣分呢?
學生操作長方形紙張并展示。
師:為什么這幾種分法每份形狀不同,卻都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呢?
生:因為都是把長方形平均分成2份,所以,每份就是這個長方形的二分之一。
師小結:只要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生:一朵花就是二分之一。(如圖二)
師:誰的?
生:兩朵花。(而此時教師就用一個集合圈圈出兩朵花,表示出一個整體。)
師生一起得出:把兩朵花看做一個整體,那么其中的一朵就可以看做是這個整體的二分之一。
師:上到這里,你想對二分之一說什么?
引導學生認識到二分之一可以表示把一個物體、一個圖形,或者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策略分析:在學生認識分數的讀法、寫法、各部分名稱之后,提供三個圖片,包括一個物品、一個圖形、一個整體,讓學生在這三個圖片里面尋找二分之一。給學生創設“自我”與“情境”本身的一種對話。在這種對話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明晰分數的意義,促使知識的自我建構。在這里,我讓學生“找”二分之一,就是一個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因為在找的過程中,促使學生自覺地將二分之一的2、1、分數線和情境鏈接起來,也就是一個將數化為形的過程。在本環節的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合理的問題:“你能找到二分之一嗎?”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使智慧的火花碰撞、交匯,使學生的個性和靈性得到發展,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理性思辨能力。
鏡頭三:你能表示出四分之一嗎?
質疑:如果把一個物品平均分成3份、4份、5份、100份,每份是這個物品的幾分之一呢?
生: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一百分之一。
依次出示:
你能把涂色部分用幾分之一表示出來嗎?
如果給你張正方形的紙,你能表示出四分之一嗎?
學生操作展示:
師:這些圖形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嗎?你們是怎樣表示出來的?
生:對折。
生:只要對折就能得出平均分了。
師質疑是不是只有對折才能平均分呢?有了前面的經驗,學生一致認為只有對折才能平均分。師出示圖片:
下面陰影部分能用表示嗎?
這時,有的學生認為可以,有的說不行,此時老師給學生獨立的思考空間,然后利用課件進行旋轉或平移,問學生你有什么發現?在學生認識到這兩幅圖是能用四分之一來表示的時候,教師再出示下圖:
師:現在你有什么想說的?
學生的回答有點零散,但終究能說出大概來。接著師生共同小結:平均分不能只靠是不是對折來判斷,有時候我們還需要其他途徑去判別。
策略分析:利用反例推翻學生心目中利用對折得出平均分的唯一途徑,使學生整理所學的知識,通過學生、師生之間的對話,使學生的認識不僅僅停留在解決問題上,而是內化延伸,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永遠充滿對數學的好奇。
一、在問題情境中認識分數
以往我們在初次教學分數時,總是以單個的物體進行平均分,然后“半個”無法用整數表示的時候就引入了分數,優點是這樣分數出現的實際需要性能夠凸現,學生對分數的產生印象深刻;缺點是這樣以單個的物體入手,學生對分數的認識受到局限,會導致到高段學習分數的意義的時候,對單位“1”難以理解和接受。其實“一半”和“半個”是有區別的,只有“半個”才用分數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教師利用分數的歷史文化背景讓學生知道分數是怎樣產生的?接著提供一個物品、一個圖形、一個整體,讓學生找找二分之一。這樣將分數的認識放在了一個寬廣的背景下來學習,學生體會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個二分之一來表示。
二、在問題情境中突破難點
分數的知識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有一定的困難。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設計了“你能找到二分之一,你能表示出四分之一?”“你想對二分之一說什么?”這兩個問題情境,然后圍繞這個情境讓學生通過折紙對分數的含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在教學的過程中,加入一些富有思考空間的問題,如“為什么這幾種分法每份形狀不同,卻都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呢?”“是不是只有對折才能平均分呢?”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突破了教學難點。
三、在問題情境中發展思維
數學教學的目的是多元化的,除了應該掌握的知識、技能外,還要求學生在學習中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質,培養創新精神。本課中,教師讓學生先折出四分之一,接著出示不是對折的特例讓學生判斷,再利用這個觀點去解釋運用,這個過程迫使學生整理所學的知識,通過學生、師生之間的對話,使學生的認識不僅僅停留在解決問題上,而是內化延伸,開闊學生的數學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