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麗
摘 要:“紅色經典”是延安文藝取得主流話語地位后至改革開放前戰爭文化心理下出現的特殊文學現象。因種種缺陷,這批作品一度淡出人們的視線。但經過文學環境的變遷,20世紀90年代再度風行,就其原因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紅色經典;文化心里;再接受
“紅色經典”一般指在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2年)精神指導下創作的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政治運動和普通工農兵生活的典范性作品。如,《太陽照在桑干河上》《暴風驟雨》及被合稱為“三紅一創,山青保林”的《紅巖》《紅日》《紅旗譜》《創業史》《山鄉巨變》《青春之歌》《保衛延安》《林海雪原》和《上海的早晨》《苦菜花》《野火春風斗古城》《敵后武工隊》等,它們多創造于那個時期。也有指稱包含文革中的“樣板戲”在內的改革開放前圍繞著革命歷史創作的一些作品。
除文學作品以外,“紅色經典”還包括舞臺戲、電影、音樂、美術等多種藝樣式。他們塑造英雄人物,表現紅色歲月,懷念戰爭年代的革命激情,在基本理念、價值取向(社會理想、道德繼承)、創作范式、美學風格上存在著某種內在同一性。用紅色來界定、限定它,可能是指它與中國革命歷史相關,有特定文化價值。
但不管怎樣,“紅色經典”在相當長的歷史條件下確實有過巨大的轟動效應,在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對“文革”的否定以及文本自身缺乏哲學層面上人的關注和強烈的意識形態性遭到全盤否定,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尤其是中期以后,紅色系列又重返中國文化舞臺并持續升溫。1995年至1999年間,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和北京出版社推出“紅色經典從書”,重印五六十年代的一批長篇小說;中國青年出版社、解放軍出版社又聯合推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讀本”13冊……這些書籍的發行量動輒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冊。各種連環畫、電影、VCD大行于市。至2005年6月,已改編并播出的電視劇有《林海雪原》《苦菜花》《野火春風斗古城》《小兵張嘎》《紅旗譜》《敵后武工隊》《烈火金剛》《紅色娘子軍》《呂梁英雄傳》等,收視率也頗為可觀,這股紅色風暴迄今未衰。
到了90年代末,國家意識形態機器與商業性大眾文化產業聯手,轟轟烈烈地推出了新的紅色經典熱。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進入全球化大潮流的趨勢不可逆轉。但在意識形態方面,全球化的轉型危機四伏。從80年代末,知識分子逐漸分化,只有極少數人成為堅持社會關懷的“公共知識分子”。“紅色經典”與國家意識形態暗合及民族文化復興的需要,無疑是中國向現代民族國家轉型中的重要遺產。片面追求收視率和娛樂性,在主要人物、英雄人物身上編織太多情感糾葛,刻意挖掘所謂“多重性格”,在反面人物塑造上又追求所謂“人性化”,肆意擴大原著容量,“稀釋”原著,影響了原著的完整性、嚴肅性和經典性。爭論使“紅色經典”再次成為被關注的熱點。“紅色經典”也在國家意識形態、商業話語和大眾話語間艱難地尋找平衡點。
但是,“紅色經典”能否一直“經典”下去,實在令人懷疑和擔憂。最明顯的是文本自身缺陷嚴重:敘事話語程式化、定格化,人物符號化,缺乏哲學之思的意義層面上的人文關懷等,這都與今天的時代氛圍和審美趣味有很大的差距。“紅色經典”很可能會成為消費時代的快餐,懷舊之風一旦消失,即被丟棄。而且,“紅色經典”的平等觀念、道德理想主義、民族主義跟當代中國的社會意識形態有一些尖銳的矛盾。但當中國不可逆轉地進入市場社會時,經濟和政治層面的社會分層,貧富鴻溝、階級矛盾正在日益加深,紅色經典的平等與階級訴求卻會得到社會中下層的共鳴。讀者對文本的審美缺陷能容忍多久,主流意識形態怎樣平衡文本與時代的裂痕,對于經典的存在而言都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孟繁華,程光煒.中國當代中國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 河南省周口市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