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永勝
一、主題與背景
2007年12月10日(第十五周星期一第六節課)我在校內上了一節公開課,授課班級為初一(4)班,授課內容為《風箏》。魯迅先生的《風箏》是一篇以表現手足親情為主題的散文詩,選材角度新穎,于兄弟間發生的誤解和沖突中體現了濃濃的親情。回憶兄弟間的一件往事,無論是當年管錯了,還是一旦醒悟,心情沉重,總想補過,為補過不及而心情更加沉重。這篇課文半白半文,寫作時間距今約有80年了,學生難以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所以課不好上。如果按照一般的上法,這節課將會很乏味、很空。我在處理這一課時,除了根據教材要求,從多角度去解讀,培養學生的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外,還增加了比較感悟。用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文章中的事件做比較,更有利于學生對文章社會根源的把握。如果學生能真正理解的話,那么這節課就成功了一半。
二、情景描述
在這節課的導入中,我以學生現在見到風箏的感受為切入口,學生都能回答喜悅、開心、高興等。而文中的“我”見到風箏的感受呢?學生快速地在文章的第一節找到驚異和悲哀。這時,學生自己就很疑惑,為什么我們見到風箏的時候是喜悅,而文章中的“我”是驚異和悲哀呢?增強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學生很快找到驚異和悲哀的原因,形成本節課的第一個比較點。
在理解精神虐殺的一幕時,我是這樣設計的:針對初一學生活躍、積極性高的特點,隨堂讓兩位學生進行課本劇表演。通過那兩位學生的表演,其他學生品味出“我”和小兄弟的性格,學生的興趣得到再一次的提高。這時,一個學生提出疑問:“‘我為什么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做的事呢?”教師設計的問題是:你會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做的事嗎?學生一致否定了這種看法。那么,當時“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觀念呢?學生立刻抓住了“當時”二字。學生說:“老師,是當時的社會決定的。”“當時的社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按照學生的思路,我立刻加以補充:“在封建社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當時的‘我就是受這種封建教育觀念的影響。”這樣,形成了本節課的第二個比較。
當課上到“我”求弟弟寬恕時,弟弟卻全然忘卻了。有的學生不理解:“那是虐殺啊,弟弟為什么會忘記。要是我,肯定記一輩子。”其他的學生進行反駁:“這說明弟弟寬宏大量啊。”學生在為什么會忘卻上形成了不同的看法,我是從另一角度引導學生的:“當同學們受到批評時,什么時候會很快忘記?什么時候會記很長時間呢?”學生立刻說:“批評對的,雖然當時心里不舒服,但是很快就會忘記。我爸冤枉我的時候,我就會記住很長時間。”其他的學生都笑了。這時學生都了解了,原來小兄弟認為哥哥當年的批判是對的,弟弟忘了,而哥哥卻記起來了。所以哥哥內心感受到一種煎熬, 弟弟認同了哥哥的管束,在哥哥的管教下,弟弟已經麻木了,沒有絲毫的抗爭意識。這時,形成了本節課的第三個比較。
這時,板書上的對比學生也發現了。縱向的對比:二十年前弟弟天真、聰慧,“我”蠻橫、粗暴;二十年后,弟弟麻木、無抗爭意識,“我”自省、勇于解剖自己。橫向的對比:二十年前,弟弟天真、聰慧,二十年后,弟弟麻木、無抗爭意識;二十年前,“我”蠻橫、粗暴,二十年后,“我”自省、勇于解剖自己。通過縱向和橫向的對比,學生清晰地認識到造成這一切的是腐朽的封建教育。
三、反思與討論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本來認為學生是很難尋找出社會根源的。但學生的表現讓我吃了一驚。如何在今后的教學中進一步貫徹有效教學呢?我是這樣認為的:
(一)有效教學應立足文本。
在以前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閱讀中,我一度認為有效教學就是加大激發學生興趣的力度,而對文本的深度解讀不夠。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我重新認識到文本的重要性。文本是根本,可以發散開去,但是不能脫離文本泛泛而談有效教學,為出亮點而去人為地強造亮點。
(二)實施有效教學的途徑
1.從現實生活中尋找深度解讀文本的支點
在初中教材中,有部分課文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差距較大,學生沒有辦法感受文章的寫作社會背景。學生熟悉的是身邊的事物,對身邊的事物感興趣是學生的天性。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充分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從現實生活中尋找解讀文本的支點。在本節課的導入中,我從學生生活中見到風箏的感受和課文中“我”見到風箏的感受差異為切入口,這樣一下子就引起了學生閱讀的興趣。
2.正確引導
正確的反饋信息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衡量學生學習質量的尺度。教師在處理反饋信息上的導向性十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在這節課上,我讓學生考慮弟弟為什么會全然忘卻。有的學生說:“寬容、大度”。顯然挖得不夠深。我繼續引導:“同學們什么時候會忘記批評呢?”這時有的學生說:“弟弟認為批評是對的,受封建思想的毒害,麻木了。”這樣通過老師的引導,不但使問題得到順利解決,而且使學生的理解、思維能力得到發展。
3.合作探究,學生主動參與
當代教學理論認為:盡管教學是教與學統一的過程。但是,如果理解不全面,以為教師教的過程同時是學生學的過程,這就大錯特錯了。因為,事實上,教師教的過程,學生未必在學,即使在學,很可能是被動地學、低效甚至是無效地學。
在《風箏》的教學過程中,隨堂學生表演“精神虐殺的一幕”,學生積極性很高,表演得很精彩。學生演出了哥哥的粗暴、蠻橫和弟弟的天真、可愛,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