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厚
摘 要:選擇身邊的打擊樂器進課堂是音樂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是學生學習音樂的重要藝術實踐,選擇適宜的打擊樂器,并把它選好、用活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自制簡易樂器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及動手能力,使他們從小養成一種認真、嚴謹的作風和學習態度;更好地培養與他人協作的集體主義思想和意識,培養學生鍥而不舍的追求思想和頑強奮發的意志品質。
關鍵詞:簡易樂器;素質教育;學習能力;良好品質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他們想象力豐富,情感充沛,活潑好動,注意力時間短,讓他們整節課都一直跟著教師聽、唱、讀、說、跳、動是不夠的,要多創造機會讓他們親自參與到各種音樂活動中去,獲得藝術審美的愉悅體驗,進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在生活中,身邊的打擊樂器又是最容易掌握的,它質樸、清新、有鄉土味,就地取材,緊貼學生的生活,可以開展集體的打擊樂器演奏活動,可以培養學生演奏樂器的興趣,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樂器演奏活動中獲得生理上的快感和心理上的滿足,可以擴展學生的音樂詞匯,提高兒童的音樂理解能力。
讓身邊的打擊樂器進入課堂對學生的觀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創造力、動手能力和合作能力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培養學生鍥而不舍的追求思想和頑強奮發的意志品質。自制打擊樂器在課堂上的廣泛應用,無論對教學的整體還是對學生的個體來說都是很有好處的。
一、利用打擊樂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
我們可以發現,當某件樂器第一次作為教學工具擺放在學生面前時,他們對這個玩意兒定會充滿好奇,總按捺不住地想玩弄樂器以發出聲音。我們不妨先不講,讓課堂“亂一亂”,讓學生自己去發現,以保護學生對新玩意兒所產生的好奇心。在平時使用打擊樂器時,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打擊樂器有幾種敲擊的方法,發出幾種不同的聲音,它們像生活中的什么聲音,每個環節都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這樣學生就會很主動、很積極地參與到音樂課堂中來。
二、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樂器”
首先,演奏常見的課堂打擊樂器。教師把學校的打擊樂器木魚、雙響筒、沙錘、三角鐵、碰鈴、響板等演示給學生,并給學生講解每件樂器的基本原理、聲音特點和制作方法。然后,教師帶領學生分組練習、演奏并伴以歌唱、律動,學生樂在其中幾乎“不能自拔”。
其次,從最便于操作的拍手開始,開發拍手的三種音色——雙手掌交叉實心拍手產生常有的鼓掌音色,空出手心拍手產生飽滿的音色,右手四指并攏拍左手心產生較為單薄的音色。然后,用拍手的三種音色分別以“× ×|×× ××|”進行二聲部“合奏”練習,形成簡單而有趣的音響效果。接著,練習捻指、拍肩、拍腿、跺腳等動作,選擇可行的節奏型并與歌唱結合起來。“身體打擊樂器”的運用,制造出豐富的“聲勢”,學生興趣盎然。
然后,用隨手可得的“樂器”演奏。分聲部拍桌子、搖鑰匙串、敲文具盒、對擊口杯蓋、拍打礦泉水瓶等等來“演奏”三聲部節奏,形成有如原始舞蹈的伴奏音樂,一部分學生不由自主地即興律動起來。
三、“變廢為寶”,自己制作簡易樂器
課下,讓學生用廢舊物品做“不花錢的樂器”。簡易樂器制造完成后,每個學生上臺演奏并簡述樂器的制造過程與發音特點。有的學生把自己裝鞋的盒子拿來做小堂鼓;有的學生分別串起金屬和塑料瓶蓋,形成音色不同的“串鈴”;有的學生用兩個礦泉水瓶子裝上碎砂石做一對“沙錘”;也有的學生用兩小塊樹皮中間夾片塑料做口哨;還有的學生用柳樹枝做出了柳笛……一件件樂器在音樂課上展示、演奏,教師即興配器,帶領大家為歌曲伴奏,學生邊唱邊奏邊舞,其樂融融。
四、合理運用自制簡易樂器為歌曲伴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先引導學生用節奏型打擊樂器給歌曲伴奏。如,在《捉迷藏》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熟悉三拍子節奏,我引導學生用鞋盒子充當小堂鼓,用裝了碎石子的礦泉水瓶充當沙球。廢車鈴演奏第一拍,用裝了碎石子的礦水泉瓶演奏第二、三拍。這樣更能強調三拍子“強弱弱”的律動感。
再引導學生用旋律型打擊樂器給歌曲伴奏。在《乃喲乃》歌曲拓展教學中,我先以鋼琴為準調好音,讓學生用自帶的旋律型打擊樂器(碗、玻璃杯子、瓶子等)來演奏歌曲(在碗、玻璃杯子、瓶子中加入不同量的水)。這樣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歌曲,培養學生的創編能力和合作意識。學生在敲敲打打中,認識樂器,演奏樂器,為歌曲伴奏,并且能夠利用身邊的物體,模擬自然界的各種聲音,從而達到創作的高度,體驗到創造帶給他們的成功和喜悅。
五、自制簡易樂器能夠健全學生的人格,培養其良好的品質
自制簡易樂器作為一種學具,能幫助學生掌握節拍,培養他們的節奏感、協調感。手中有了小小的樂器,學生又多了一個進行音樂實踐的機會,嗓子不好的學生可以通過制作和演奏樂器樹立自信。通過器樂的學習和演奏,他們得到一種自我滿足,即自尊感和成功感,樹立他們的信心,使他們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正如奧爾夫說:“讓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創造音樂是最重要的?!弊灾坪喴讟菲魍n堂打擊樂器一樣,不僅能幫助學生初步掌握樂器演奏的一般知識技能,發展節奏感,而且能發展學生對音色、曲式結構、多聲部集體表現力的敏感性,培養學生基本合作意識、合作能力、創造能力、組織紀律性和責任感。
自制簡易樂器的課堂實踐,激發起了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性,從而改變了一直以來很多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所形成的這樣一種局面,即:教師教什么,學生唱什么,教師沒有教,則學生不會唱的尷尬局面;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及動手能力,使他們從小養成一種認真、嚴謹的作風和學習態度;更好地培養學生與他人協作的集體主義思想和意識,培養學生鍥而不舍的精神和頑強奮發的意志品質。
隨著《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的頒布與實施,我國基礎音樂教育邁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每個從事音樂教育工作的教師都經歷著知識結構、教學觀念、教學能力、研究能力、教學方法、評價手段等一系列新問題的挑戰,作為教師,教學工作之路任重而道遠,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思路,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模式,去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我們音樂教師所共同面臨的,在教學實踐中大膽借鑒多種教學實踐模式,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實踐能力,讓教與學完美嫁接,不乏為一條可行之路。
參考文獻:
[1]趙小軍.我讓自制樂器進課堂.中國音樂教育,2000(01).
[2]席永俊.“器樂”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校園歌聲,2007(09).
(作者單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寧縣墩麻扎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