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虹
擔任班主任十幾年間,見過的孩子不少,與家長的接觸很多。家訪這個在課外的工作著實令我收獲不少。
記得那是一個冬天,我家訪的對象是一個叫林帆的孩子。
當我到達孩子家的時候已是下午兩點多,冬日的午后,太陽暖暖地照在身上,可我在孩子家里卻感覺到一種無法言表的冷。
孩子的爸爸不在家,十指纏著膠帶的媽媽匆匆忙忙從廠里趕回來,這與平時去學校的樣子相去甚遠,看來他媽媽為了留下好印象,平時也是刻意打扮一番。心里暗暗產生了幾分愧疚,想著,以后能不叫家長就盡量避免了。在孩子家里就找不到一個落腳的地方,環視四周,找不到一件像樣的家具。
我把來意向孩子的媽媽表明:“我只是來看看孩子。”在言語中,我收集了這么幾種信息,父子關系很差,幾乎沒有父子的交流;父親的教育方式很單一,不是打就是罵;從來沒有表揚,還一直向親戚朋友說:“這個兒子沒用,以后一定會坐牢!”現在孩子的現狀就是叛逆,不服管,對別人都用仇視的態度,包括對自己的媽媽。結合這種家庭現狀,原因很明顯,就是缺乏溫馨和諧的親子關系,還有父母關系處理也欠妥。
之前我了解到孩子與父親沖突后,媽媽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你替我爭口氣,不要老是……”這無意中就拉開了父子間的關系,久而久之,孩子覺得父親很差,老是找茬,父親則覺得這個兒子不成器,老是逆他的意。因此發展到最糟糕的一次,就是父子倆每人拿一把刀對干。聽到孩子母親如此的敘述,我驚出一身冷汗。同時我也聽到一個可喜的信息,孩子父親對妹妹很好,據觀察妹妹與林帆倒有幾分相似,無論外貌與性格,可與父親的關系卻那么差。看來母親沒有起到引導作用。
我告訴孩子的媽媽:“你作為父子間的中間人,你的潤滑作用很重要,你不能把他們對立起來。你看似好意的勸誡,以后爭氣點,怎么樣怎么樣,實際上,你在起反作用,無意間拉開了兩者的距離。”孩子的媽媽沉思了片刻,若有所思:“那老師,我以后怎么做會比較好呢?”
我想了想:“要不我們以后可以這樣,我就把孩子在學校的進步,及時地以紙條的形式告訴你,讓孩子帶回家。你要及時告訴父親,王老師今天說你的孩子哪里進步了。在孩子面前你就告訴他,父親今天看到老師表揚時的表情,還可以稍微說得夸張一點。還有要和孩子父親溝通,盡量少在別人面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雖然還是個初一的孩子,可愛面子、自尊心強是這個階段孩子特別明顯的特征。試試看,堅持下去你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林帆。”
我悄悄地對孩子說:“父親的確在言語上過激了點,他還把你當孩子來看,沒意識到你已是青少年,但你永遠還是他的孩子,同時你也有不對的地方,和父親對著干,那要是我,也會受不了,火起來,打了再說。”孩子不好意思地笑了,見此情景,我連忙說:“父親的這種表現也是缺乏知識的表現。”“不對,老師,我爸爸還是大學畢業的。”
“喏,你看,說你爸爸沒知識,你還不干,說明在心里你還是很擁護爸爸的,只是覺得爸爸平時說話很沒有道理,是不是?看不到你的好。”孩子頻頻點頭。我又追問:“那試想一下,你愿意以后怎樣讓爸爸說話有道理,像對待妹妹一樣呢?”
孩子想了想,猶豫地說:“盡量做好。”看來孩子還在猶豫徘徊中。我想我后續的工作做得好才能讓孩子堅定。
此后三年中,我盡量將孩子好的一面向家長匯報,后來據其他學生反映:林帆對媽媽很好,一直說要孝順媽媽,與父親的關系也不像以前那么僵了。后來孩子長大后,到了派出所工作,總算是沒有走歪路。
無論是校內還是校外,與家長溝通的方式隨著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但我還是很喜歡到學生家里看看、聊聊,就是這無意間的課外工作,能夠讓我們更真實地走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