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天蘭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要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習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在作文教學中注重積累,是搞好作文教學的一條基本原則,也是提高學生習作水平和寫作效率的重要途徑。要堅持作文與生活相結合,作文與做人相結合。指引每一位學生走上健康之路。
關鍵詞:指導;作文;觀察;修改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內容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作文教學是每一位語文教師必須接受的挑戰。那么我們該如何做好這方面的工作呢?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近年來的語文教學實踐摸索,使我深感作文教學中培養“樂之者”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指導學生有效作文,聯系自己的教學經歷和實踐我覺得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激發學生表達的欲望
劉勰說:“積學以儲寶”。所以,搞好作文教學,首先指導學生做好素材的積累和吸收工作。所謂“積之愈厚,發之愈佳”。只有多,才便于鑒別、比較,才可以篩選,才容易生發聯想。那么,如何做到材料的“多”?
1.“細”觀察:細觀察是人類獲取寫作材料的主渠道,在整個寫作過程中發揮著“龍頭”作用。它是學生寫作的基礎,體驗生活的媒介,獲取材料的源泉。沒有觀察,就沒有對生活的認識和感受,寫作的源泉的就會枯竭。
2.“深”體驗:指導學生體驗,要從“深”字入手。“深”即要“入得進”。“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入乎其內”才能見得真切,深入體驗,有所發現,才能體悟深切,形成觸發。在開拓學生多體驗的廣度和深度時,多想比多寫、多說更重要。
3.“熟”閱讀:閱讀是積累材料的重要過程。許多教師為提高學生習作水平,主張學生大量閱讀。這固然是好事。但,是否取得收益和實效?我主張學生閱讀積累材料不應片面追求“多”,而應努力做到“精且熟”。熟了,方能心領神會廣納博取。
二、鼓勵學生說真話、表真情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學生最好的教師。要讓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感可發,就需要學生的作文反映他們的真實生活,表達他們的真情實感,體現童真,童趣。例如,為了寫好場面描寫,我特意在操場組織學生放風箏。放完風箏,學生還在興致勃勃地談論著此事,這時。我趁熱打鐵,和學生一起回味放風箏的過程。學生滔滔不絕地說開了:我是如何讓風箏飛上天的,我是如何和同學合作的……我乘機問了一句:“在如此熱火朝天的場面中,你觀察到了什么?”教室里就像炸開了鍋:我看到了漫天飛舞的風箏,有奧特曼、福娃、貓頭鷹,還有張翔自制的風箏……我還看到了同學們的興奮勁,為了不讓風箏落下來,雖然很累,但他們仍然在奔跑,好像有使不完的勁……通過這次活動,不僅使他們認識到了參與集體活動的重要性,也教育他們努力做好人生中的每一件事。因此,要堅持作文與生活相結合,作文與做人相結合。指引每一位學生走上健康之路,這也是教育的真諦所在。
三、教給學生作文方法
葉圣陶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師在教學每篇課文時都要充分利用教材這個形象、直觀的例子,讓學生潛心地去讀,自由地去想,無拘無束地去議。例如,在教學《描寫人物一組》一文時,讓學生學習作者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外貌、心理活動等描寫方法。隨機讓學生進行“吹雞毛”比賽。引導學生在吹的過程中仔細觀察他們的神態、動作,揣測他們的心理。然后,再討論,把一些典型的詞羅列在黑板上。這樣既促進了優生之間的交流,又對學困生的作文起到了引領作用。
四、重視作文的修改講評
1.自主修改:習作修改能力是寫作的基本能力之一,修改是寫作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常言道“文章不厭千回改,精雕細鑿始成金”。俄國作家契訶夫說:“寫作的藝術,其實并不是寫的藝術,而是刪去寫得不好的東西的藝術。”作文修改是一種閱讀,也是心靈與文本的溝通、交流,更是一種提高。
2.合作修改:使學生在互相批改中獲取經驗,取長補短。并掌握一些修改的要求和方法,使其在互相批改中逐漸形成一種濃厚的興趣,得出一些寫作之法,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教師對作文的批改講評是作文教學中尤為重要的一環,教師要注重對學生作文進行批改講評,肯定學生自主、合作修改,讓學生養成勤于修改的好習慣,鼓足他們樂于作文的勇氣。
以上就是我在作文教學上的一些嘗試和感悟。逐步引導學生立足于生活實際,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新理念的指導下,再給予學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導,使每個人都樂于表達、樂于作文,讓作文成為學生表達生活、體驗生活的一部分。
(作者單位 甘肅省蘭州新區中川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