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強
摘 要:教育技術能力作為中小學教師的一項基本職業技能,在《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中進行了明確要求,《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也強調了教師教育技術方面的能力要求。對縣域農村中學生物學科教師參加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初級培訓后的能力現狀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收集相關數據,通過了解生物學科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現狀的特點與教師需求,提出了提高農村生物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水平的措施建議。
關鍵詞:縣域農村;中學生物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現狀與對策
在《綿陽市電化教育館關于公布綿陽市“十二五”教育技術研究課題2011年度課題立項的通知》的子課題《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效果研究》中,對全市生物學科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現狀進行了調查研究。通過問卷調查法、調查表法和訪談法,對全市76名中學生物學科教師進行了調查研究。調查內容除基本情況、參培情況外,圍繞對教育技術能力作用的認識、運用和需求三個維度展開。分析調查數據,反映出了縣域農村中學生物學科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發展現狀。
一、調查結果
(一)基本情況
1.性別、學歷、年齡結構
被調查的76名教師中,男性有64人,占84.2%;女性有12人,占15.8%。工作年限在20年以上的有45人,占60%;工作年限在10-20年的有21人,占28%;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下的有9人,占12%。數據反映:男教師比例大,青年教師偏少。
2.學歷結構
76名被調查教師,全部達到專科以上學歷,其中具有專科學歷的有36人,占48%;具有本科學歷的有40人,占52%。屬于生物教育專業的為33人,占43.4%;非生物教育專業的為43人,占56.6%。雖然學歷達標率100%,但一半以上是非生物教育專業教師。
(二)對教育技術作用的認識
1.教育技術對課堂教學帶來的變化
76名教師在“使用教育技術整合課堂教學,帶來的最主要變化”一問中,選擇“教學觀念得到提升”的有18人,占23.7%;選擇“實現了教學手段多樣化”的有24人,占31.6%;選擇“增大了課堂教學容量”的有7人,占9.2%;選擇“提高了課堂效率”的有15人,占19.7%;選擇“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的有12人,占15.8%。
2.對自主研修教育技術的看法
76名教師中,選擇“有必要,在設施、設備操作技能方面還需再提升和學習”的有40人,占52.6%;選擇“有必要,教育教學理念在教學中的具體運用形式(方法)方面有待學習”的有32人,占42.1%;選擇“不需要,我已全面理解和掌握教育技術知識并能熟練運用”的有4人,占5.3%。
(三)教育技術運用能力
1.多媒體設備操作能力
調查顯示,在“你對學校多媒體教學設備系統的操作是否熟練?”一問中,非常熟練或熟練的有40人,占52.7%;一般的有28人,占36.8%;不熟練的有8人,占10.5%。
2.使用網絡資源能力
在“你獲取教學資源的最主要途徑”問卷中,選擇從專業網站搜索的有34人,占45.3%,從教輔書籍獲取的有22人,占29.3%;同事之間共享的有16人,占21.3%;通過光盤等電子資源獲取的有3人,占4%。能根據教學需要熟練下載相應網絡資源的有33人,占43.4%;一般的有36人,占47.4%;不能下載的有7人,占9.2%。
二、現狀分析
通過數據分析,中學生物學科教師隊伍及教育技術能力現狀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年齡偏大,青年較少
工作年限達到20年以上的教師占到中學生物教師總數的60%,而工作年限10年以下的青年教師僅占12%,中老年教師居多,年青教師不足。
(二)學歷合格,對口率差
經過學歷補償教育,學科教師學歷全部達到專科以上,達到教師法規定的合格學歷,但生物專業對口從事生物教學的比例偏低,主要集中在初級中學。
(三)認識到位,自修不足
教育技術對課堂教學帶來的正面影響、變化認同度比較高。但在培訓合格后,在實際運用自主研修,繼續學習、提高的不到一半。
三、討論與對策
受編制制約,多年來,增補大學畢業生人數少,是導致教師隊伍年齡老化和學科難以配套的根本原因。這一現狀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難以改變。通過對現有教師提高培訓,用繼續教育政策實現教育技術能力等專業知識的更新,促進現有教師一專多能,成為主要的選擇。
面對教師自主研修、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參差不齊的現狀,通過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的引導,施加外力的影響,是可以有所作為的。
(一)投入硬件,解決教育技術能力后續提高的物質基礎
問卷顯示“學校設施設備太落后”的有27人,占35.5%;最希望學校加強的方面,選擇“更新設施、設備”的有41人,占54.7%。表明,現代教學媒體在部分學校、特別是農村學校還相對缺乏,還不能滿足教師學習和進行學科教學的需要。《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第四部分指出:課程資源是決定課程目標能否有效達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現有的課程資源,積極開發新的課程資源,是深化課程改革、提高教學效益的重要途徑。為此,需要政府進一步加大對中小學特別是農村中學的設備投入力度,及時添置必備的硬件設施,更新網絡信息資源,提供優質教學資源,滿足教師培訓和自主學習的需要。
(二)外部激勵,調動教師自修、運用教育技術的內部動力
對于參加集中培訓后,進一步進行教育技術的自主學習和運用,認為最大的阻力來自于“學校缺乏有效激勵措施”的有17人,占22.4%;來自于“自主學習意愿不強”的有10人,占13.2%;合計35.6%。為此,學校教學管理中,對生物教師運用教育技術進行教學提出明確的指標,都應檢查落實,并與績效掛鉤,一定會激發起教師內部的動力。
(三)校本培訓,建立教師自修、運用教育技術的行動指南
1.提供學習時間
在教育技術自主學習的時間安排上,76名教師中僅有19人認為應該“完全自由、自主學習”,占25.3%。多數教師認為需要提供學習的時間。教研組在每期的教研計劃中,劃定一定的時間,是完全可以滿足這一需求的。
2.學校適時組織
選擇“組織校內統一培訓”的有12人,占16%;有35人認為應該“分學科統一學習內容”,占46.7%;有21人認為應該“自由選擇學習和統一安排相結合”,占28%。認為應該“自由學習和統一安排相結合”,占54.7%。顯然,分學科,由教研組將自主學習與統一安排相結合是最受教師歡迎的方式。同時,對于教育技術應用成果的展示,有32人認為“有必要,每年定期組織”,占42.1%;有37人認為“有必要,不定期組織”,占50%;有7人認為“無必要”,占7.9%。通過成果展示,既促進教師的自我提高,也是極具示范作用和激勵作用。
3.必要的專業引領
雖然選擇“加大示范課的引領”的僅有14人,占18.7%,但通過訪談和實際觀察研究,當前校本研修、校本培訓最大的問題就是缺少專家、專業的引領,長期處于低水平上循環往復,使廣大教師“厭煩”,被動應付。學校在選擇本校的專業輔導的同時,可以從外校、教師培訓機構、高校聘請專家或專業人員講座、輔導,提高校本培訓的質量。
筆者認為上級集中培訓結束后,進一步提高中學生物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最佳方法是加強校本培訓。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加強校本培訓,假以時日,縣域農村生物教師教育技術能力一定能得到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張玉民,岳紅武.教育技術理論與實踐[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
(作者單位 四川省江油市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