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龍
一、問題存在
在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材中不難發現,解決問題貫穿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熱點議題。然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往往一些簡單而又實際的問題卻時常被孩子所忽略。下面是我給本校1~5年級的孩子準備的幾個簡單的數學問題:
1.小華參加數學競賽,她和每位參賽選手握一次手,一共握了49次,參加競賽的一共多少人?
一年級小朋友在解決這個問題時,大多數都把自己給忽略了。
2.小花生病了,醫生給她開了一瓶42片的藥,并告訴她每天吃三次,每次吃2片,你知道她夠吃幾天嗎?
二年級小朋友在解決這個問題時,大多把“三”給忽略了。
3.有180條魚,每個魚缸只能放16條,如果把這些魚全都放到魚缸里,需要準備多少個魚缸?
三年級的孩子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計算都沒有錯誤,只是在寫答案時,多數孩子都寫了需要準備11個魚缸,而不是12個。忽略了還有4條魚沒放完。
孩子在解決這些問題時為什么那么容易忽略不該忽略的東西呢?通過觀察,我校孩子在解決這些問題時,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是對實際生活問題分析不夠深入;思維不夠靈活;考慮問題不夠細心;缺乏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不能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創造性的轉換處理,也就是不能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我校是一所山區小學,孩子大多寄宿在山區,他們的學習生活和課余文化生活內容比較單一,知識面也比較狹窄,在教學中,很多時候教科書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孩子在很大程度上不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體會不到身邊的數學,感受不到學習數學的趣味和快樂,在解決問題時出現忽略現象也就毋庸置疑了。
二、解決措施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義務教育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要初步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遵循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新理念和教學要求,遵循“數學源于生活”的原則,注重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比較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讓孩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基本步驟和思考方法。根據教學環境的實際需要,采用適宜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將教材提供的材料與孩子的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設計出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課堂教學。
(作者單位 貴州省三都縣三合鎮晨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