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露榮
怎樣教會學生進行欣賞?如何用已會歌曲去理解由此改編的樂曲更具實效性?結合此研究課題,以《櫻花》一課為例進行了實踐,現對此課進行教學后的反思:
一、能夠反其道而行之,取得較好的效果
在以往的此類音樂欣賞課中,我們常見的現象是將樂曲欣賞作為重頭戲進行,而由于小學生認知能力所限,對樂曲的理解認識不夠、不到位等等現象都會出現,教師為了達到欣賞目的,不厭其煩地講解著,學生茫然地聽著,最后再將所涉及的歌曲唱一唱了之。而在這節欣賞課中,教師卻反其道而行之,先用學生所熟悉的歌曲抓住學生的興趣,激起興奮點,并以學生所熟悉的歌曲為載體,讓學生在饒有興趣的演唱、探究、表演中,突破了難點,解決了重點,在此基礎上再欣賞樂曲,大大降低了欣賞的難度,易于為學生所接受。
二、由歌曲向樂曲遷移
《櫻花》這首鋼琴獨奏曲是在歌曲的基礎上創作的,歌曲旋律往往就是樂曲的主題旋律。欣賞一首樂曲,學生不可能將旋律全部記住,而音樂主題往往就是樂曲中最具特色并出現頻率最高的,學生記住了它就會對整個樂曲印象深刻。因此,在本節課中,教師抓住了歌曲,也就是抓住了樂曲的主題旋律,所以,當學生再欣賞樂曲時,對主題旋律就會有“相識”之感,自然也就會理解樂曲。
三、在教學方法上,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
無論是歌曲學習還是樂曲欣賞,都不是教師一味地講解或學生一味地聆聽,而是恰到好處地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去探究、思考、參與、實踐。這對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理想的欣賞方式。
四、處理教學重、難點
在教學重、難點的處理上,教師的處理是先留下懸念,激起學生探疑的激情,再通過問題設計讓學生去探究,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解決重、難點,尤其是節調式出現后,教師馬上讓學生唱一下此調式,演唱后,就發現有的學生發出“啊”的驚嘆聲,一下找到日本音樂的民族特點所在。
但該課教學,有的地方顯得拖沓不利索,如櫻花的介紹,“櫻花七日”證明櫻花花期很短,日本人不在家里庭院中栽種等,沒有必要在課上交代。如果學生不理解的話,還會與作為國花的高貴相抵觸。
總之,這節課不失為一節比較成功的音樂課,課前的精心設計,課中的有效調控,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是一節比較成功的欣賞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