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亞飛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中,有不少課文涉及地理、歷史等社會性的知識內容。近年來,對這方面課文的教學論述很多。但縱觀老師的論述,大都關注這些課文的“品德性”層面,即多關注品德課“品德性”的重要性的論述。而對這些課文的“知識教學”層面的探究則相對弱了些。這使得在很多實際教學中,出現了知識教學不重視、方法上枯燥乏味、或者知識性與品德性相割裂的現象。
鑒于這些方面的思考,本文中筆者將就如何“優化品德與社會課社會性知識教學”及“知識性與品德性有機滲透”兩方面所作的實踐研究之所得作一些粗淺的闡述。
一、兩堂課引發的思索
【課例一】:音樂節奏訓練課《采茶舞》
某幼兒園舉行家長開放日活動,老師上了一堂音樂活動課——節奏練習。短短一堂課,進行了以下幾種節奏練習:
(1)×× | ×× | ×× | × - ||
(2)×××× ×××× |×××× ×××× |××× ×× | × - ||
這些節奏練習包括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教學,這些節奏訓練,小學生在中高段才淺淺涉及,但是,短短30分鐘下來,這群幼兒園的娃娃卻都能打出這些節奏,并且學得特別開心。
在課堂上,老師沒有講解任何有關四分、八分、十六分音符這些節奏術語,只是讓學生回憶一周前茶園摘茶動作,并請大家把這些動作表演出來。因為摘茶有快有慢,自然動作表演就有慢有快,聰明的老師還配上音樂,學生隨音樂的節奏忽快忽慢地表演著摘茶的動作。最后,老師把片片茶葉在黑板上貼成節奏條,讓學生表演出來。就這樣,本以為難以達成的節奏訓練目標就在不經意間順利完成了。
【課例二】:品德與社會課《七大洲四大洋》
某老師在上三年級下冊《七大洲四大洋》一課時有這樣一些片段。
片段一:
同學們,我們的地球是一個橢圓形的球體,由七分海洋、三分陸地組成。它們被稱為“七大洲、四大洋”,是哪七大洲,哪四大洋呢?請你們觀察這張世界地圖,看誰能先記住這些大洲大洋的名稱與樣子……
片段二:
了解了各大洲各大洋的知識,讓我們一起去那兒參觀一下。
以上是兩堂風馬牛不相及的課,一堂是幼兒園的音樂活動課,一堂是品德與社會地理知識類課文,但兩堂課所顯示的教育理念卻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片段一中,面對枯燥乏味的節奏練習、復雜多變的節奏形式,老師選擇了一個極好的表現形式——摘茶葉;抓住了一次極好的教學時機——活動前一周,園里曾組織學生去進化茶山摘茶葉。學習活動是學生主動地參與,課堂源于學生的直接興趣,學習活動無需意志努力就能完成,學生學得輕松、愉悅。并且學生的學習活動更賦予采茶活動以詩意,更激發了學生對生活、對勞動的熱愛。
片段二中,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也掌握了不少大洲大洋的知識,但整個學習過程是他們被動學習既成知識的過程,課堂源于學生的間接興趣(如對學習本身重要性的認識、為了贏取競賽勝出的主觀意愿等),學習活動在意志努力下完成,思維處于緊繃狀態,學習緊張、勞累,并且純知識體系的教學將感性的美麗的地球抽空了,即使后面進行了“激發對地球媽媽熱愛之情”的品德教育,終究割裂了“知識”與“品德”,形成了教學中的兩大陣營。
二、實踐取得的收獲
實踐一:地理知識教學——定準目標,巧借學具,自主探究
地理知識類課文的教學,最大的問題在于它們的知識性強,知識點又很多,像《中國政區》一課,涉及我國34個一級行政區的名稱與位置,知識量非常大。因此,教學這類課文時,首要條件是仔細研讀教學目標,確定適合的課時目標。
明確了目標之后,我們就要想想怎樣才能讓知識的教學有趣又有效。我們的感受是:借助“學具”能有效地開展活動并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實踐二:歷史知識教學——找到“交點”,開展調查,走進社會
品德與社會課程將近現代史教育安排在五年級下冊,這段歷史由于距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學生的感受不易被激發。教學中,老師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借用錄像資料重現歷史。這樣的設計,將課堂與歷史進行了時空對接,學生的情感、情緒被調動了起來,課堂教學效果比較好。然而,這種方式終因其遠離學生的生活世界而略顯不足。為此,在教學這部分課文時,我們要想方設法使教學能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或熟悉的生活世界開始,找到一條走進生活、走進心靈的通道。在實踐中,筆者考慮到高段年級學生已有一定的調查實踐能力,努力尋找現實與歷史的生活“交點”,借助社會調查活動對知識教學作了有力的佐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