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江
如今,“動手操作”已成為組織教學時經常采用的重要教學方式之一。誠然,有效的動手操作活動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直接經驗的同時,也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創新思維。然而,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動手操作活動的有效性還亟待提高。
一、明確操作活動的教學目標
筆者曾觀摩了一節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可能性》一課,其中有這樣一個操作活動的案例。
師:同學們,你們玩過擲骰子走地圖的游戲嗎?
生:玩過!
師:好的,今天我們再玩一回好嗎?
生:好!
師:我們把全班學生分為三個組,分別定為“紅隊”“藍隊”“黃隊”,每個隊選一名代表上前來擲骰子,看看哪一隊先到達終點。
紅隊代表先擲骰子。紅隊的學生都興奮地喊道:“六,六,六……”而其他兩隊的學生卻爭相喝著倒彩:“一,一,一……”熱鬧非常,就這樣一個隊一個隊地輪流著擲著骰子。大約經過五分鐘的時間,終于藍隊到達了終點,游戲暫告了一個段落。
師:好了,剛才我們一起玩了擲骰子的游戲,這一輪是藍隊勝了。如果我們再玩幾輪,那么是不是一定還會是藍隊勝呢?
生:還是藍隊勝!
生:不,是紅隊可能勝!
……(爭吵了一會,才被老師強行壓住。)
生:不會哪個隊一定能勝的,三個隊都可能會勝。
老師非常高興,好像抓到了一根救命草,趕緊問:“為什么?那每個隊獲勝的可能性分別是多少呢?”
生:因為骰子上的1~6每個數字向上的可能性都是相等的,所以三個隊的擲骰子獲勝的機會也是相等的。每個隊獲勝的可能性分別都是三分之一。
師(終于松了口氣):“說得太好了,請為他鼓掌!”
這個案例看起來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可是其中出現的一點小小的尷尬,不禁讓我們反思:學生通過操作活動能感受到這種游戲規則中可能性是相等的嗎?可能性的幾率問題必須要在收集較為豐富的實驗數據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判斷得出這種幾率是否相等。而上述操作活動中只通過一輪的游戲結果,很難讓學生體會到這種可能性幾率是相等的,所以要加以改進,應該通過多組同樣的實驗,可以讓學生分組擲骰子,記錄每個數向上的次數,這樣可以方便快捷地收集到較為豐富的實驗數據,然后從這些數據中分析可能性幾率的問題。所以操作活動不能盲目地“動”,而應考慮其目的。
二、調動操作活動中的思維參與
筆者曾聽過《認識三角形》一課(研究三邊關系):教師拿出一根3厘米長和一根5厘米長的小棒,問學生:“如果老師想給這兩根小棒再配一根小棒,使三根小棒能圍成一個三角形,應該配多長的小棒呢?”還沒讓學生去思考,教師就讓學生從信封里依次拿出1~10厘米長的10根小棒,按順序分別與3、5厘米的小棒圍一圍,觀察哪些長度的小棒與3、5厘米的小棒能圍成三角形,哪些不能。最后再討論交流三角形的三邊長度關系。在整個操作過程中學生只是一名操作工,一點也不用動腦筋,沒有自己的思維參與,導致操作活動價值的缺失。
如果其稍加改動,操作會更為有效:當教師提出“應該配多長的小棒”問題后,讓學生多猜想幾個長度,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自己猜想的長度在紙上記下來,然后再用小棒圍一圍,去驗證自己的猜想,看是否能圍成一個三角形,當實驗與自己的猜想出現沖突時,學生會主動地去思考原因何在,由此探究三角形的三邊長度關系。
動手操作并不是簡單的“動手活動”,而應該伴隨著數學思考,努力把外顯的動手活動與內隱的思維活動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會數學思考,關注數學的本原,回歸數學的本質,使動手操作充滿思維的力量。這樣的動手操作才能真正體現其價值。
三、發揮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的創造性
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時,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教學片段:
師:我們學習過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了,那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該如何計算呢?能不能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來計算它的面積呢?好,下面我們就來動手試試。然后就指導學生通過平行四邊形的高剪開,拼成一個長方形。最后教師根據這個過程引導學生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這種操作活動只是根據教師的提示完成相關的操作動作,學生的主體性與創造性都沒有得到充分體現。
筆者也看過同樣一課成功的案例:
師:“剛才我們可以用數方格的方法數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種方法對較小的平行四邊形還比較適用,但對于較大的平行四邊形,如:一塊平行四邊形的地、一個平行四邊形的操場等等,如果還用‘數的方法,你們感覺會怎么樣?”學生都說很麻煩、不實際。這時候,學生就都有想找到一種通用的方法的欲望。教師問:“我們能否不改變平行四邊形表面的大小,把平行四邊形‘變成長方形呢?”學生想操作的欲望非常強,這時教師引導學生小組合作自主地進行動手操作,通過剪、拼等各種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再交流研討兩個圖形間的關系并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
由于發揮了學生操作時的自主創造性,學生轉化圖形的方法也比較多。這樣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使操作活動更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