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濤
近期,許多人都在討論畫廊為什么做不好的問題。有人把這歸結為拍賣行搶了畫廊的生意。然而在目前的大環境下,有兩個現象不能忽視,一是畫廊數量少、經營不到位,二是畫家數量多、又急于求成,因此常把自己的作品直接送到拍賣行拍賣而不是交給畫廊。事實上它們也是畫廊難做的重要原因。
2012年底,我在主持一個年終論壇時曾向幾位臺上嘉賓——也是畫廊經營者——問過類似的問題。他們認為:目前多數畫廊不知道如何包裝推廣藝術家,這造成畫廊一級市場的推廣效果不好;另外海關增稅對于經營進口作品的當代藝術畫廊和外資畫廊影響也很大。
從歷史上來看,上世紀90年代藝術品拍賣行漸成市場規模時,畫廊等藝術品門店還沒有形成氣候。畫廊的小規模、小資本的投入,比起一場成百上千件拍品的拍賣會來說,是很難拿到話語權的。另一方面,當今市場場上拍賣的主流繪畫藝術品,基本上都是近現代及之前的文物藝術品,那時畫家的作品大多沒有經歷過畫廊包裝的過程。這樣,各個朝代及近現代的名人字畫都散失在收藏家和百姓手里,藏家就會把這些沒有畫廊推廣包裝經歷的作品直接送拍賣行變現。人們需要買畫時也養成了直接去拍賣行競拍的習慣。因此那些僅僅代理市場價位不高的當代在世藝術家作品的畫廊自然被會被市場所邊緣化。
此外,公開拍賣那種事先不知成交結果的神秘感,也比畫廊更能夠吸引大眾和新聞媒體的眼球。相比之下,畫廊就顯得身單力薄,影響力不夠。
從與藝術家合作的角度來分析,則畫廊難以做好的主要內因在于,這些年來,畫廊無法控制藝術家在合同外賣畫,藝術家也無法了解畫廊銷售的真實情況。因此,合作容易夭折;而拍賣行與藝術家之間則屬于短期合作,一事一結,簡單方便。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買家的收藏成本——在畫廊買畫,肯定要討價還價,但不懂行是要吃大虧的;而在拍賣行競買,則是從起拍價往上爭,買家不懂也可以參與,同時還能夠了解到現場其他人對拍賣品的需求狀況。
拍賣行強勢的原因也許還在于:目前國內依舊處于藝術品收藏的初級階段。因此,拍賣場上的買家們不是用藝術水準的高低來衡量藝術家及其作品,而是很容易地用畫價的多少來縱向或橫向地進行比較和衡量。不懂繪畫作品的人也會把藝術家的知名度、官職、師從等作為衡量藝術品好壞的主要依據。
畫廊經營不善有其社會的背景原因,正如北京市畫廊協會主席程昕東所說的:“中國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對文化藝術的態度,文化藝術沒有在應有的地位。關鍵是我們如何培養社會建構一個合理的消費系統,包括國家如何培育一個成熟的藝術品市場,甚至國家應該帶頭來消費文化藝術產品。”
拍賣行經常會去畫廊談合作,但拍賣行常常覺得畫廊的作品不對路。這不能怪拍賣行,拍賣行只是一場一場分期運作,他們沒有培育某個畫家市場的義務。另外,畫廊送拍價格有時過高也是拍賣行無法承受的,如此畫廊就失去了競爭力。
最近常有人提起“私人洽購”的概念,中國的《拍賣法》目前對國內拍賣企業私下交易有著一些限制。有人認為蘇富比、佳士得漲傭金都是為了鼓勵“私人洽購”業務的開展,這種觀點被蘇富比亞洲總裁程壽康予以了否定。拍賣比一對一的私下交易有著許多先天優勢。畫廊都如此不好做,拍賣行怎么會舍近求遠地去步畫廊的后塵?以為拍賣行搶了畫廊飯碗的觀點,未免有點近于口無遮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