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瀅
會計電算化是中職會計專業一門新興的專業課。由于會計電算化在當今財務工作中的重要性,很多學校都開設了這門課。大多數學校的做法是直接增加會計電算化這門課程,增訂有關這方面的書籍作為教材,甚至沒有專業的會計電算化老師上課,對于課程內容與具體操作如何地有機聯系,更沒有深入地研究。學生根本無法系統、深入地掌握會計電算化的知識。多年來,筆者從課程設置、教材選擇、教學方法等多方面探索如何上好這門課,取得了一定成效。下面談談自己的觀點。
一、合理設置課程
中職學校作為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企業應用型人才的搖籃,必須科學地設置課程。
筆者認為,學生在上會計電算化課之前要打下計算機和會計專業知識基礎。因此一年級安排計算機應用基礎和基礎會計。在此基礎上,二年級上學期同時安排企業財務會計和會計電算化。這樣學生在學習會計電算化之前已打好基礎,同時上企業財務會計又可防止學生忘記專業知識。最后將兩方面知識連接起來,著重教育學生如何使用會計軟件。這樣學生才能較為容易地掌握會計電算化知識并學以致用。課時安排也非常重要,實踐性較強的會計電算化要求學生必須多上機操作。筆者認為將理論課與實踐課按1∶2的比例安排較為理想。
二、選擇適用教材
教材的選擇尤為重要。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很多學校選用會計電算化教材多以理論型教材為主,甚少選擇實用型教材。這樣,上課時教師就要把軟件的每個操作步驟寫清楚,浪費有效的課堂教學時間,而學生課后復習時也沒有參考書,不利于教與學。筆者認為教材的選擇應注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對多個版本的會計電算化教材比較后覺得,財務軟件公司編制的教材通常附有實驗手冊與資料,有的還附有實驗軟件光盤,可以滿足教與學的要求,比較適合中職學生使用。有條件的中職學校可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專業特點,參照選購的財務軟件組織一線教師編寫實訓教材,最好是系列化教材。
三、優化教學方法
優化教學方法是提高中職會計專業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
1.將理論知識予于實際操作中講解。筆者發現,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開始就講理論知識,效果很不好。學生不僅不感興趣,而且也難明白,自然就對這門課程失去了學習激情。將理論知識予于實際操作中講解效果就不同了。學生在實踐操作過程中,會碰到多樣的問題,學生會帶著這些問題去學習理論。這樣就會學得有興趣,并且理解得比較深入透徹。
2.涉入其他核算系統。筆者經過了解,部分學校為了應付考證,只讓學生學習考證這一部分的知識,對于其他子系統的學習并沒有聯系手工資料進行授課,這樣不利于學生理解財務會計與企業其他業務部門的聯系,造成學生走出校門與社會工作脫節。
3.采用比較法教學。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會計電算化比手工賬簡便。先讓學生做一套業務量不多的手工賬,包括上一年12月和這一年1月兩個月的財務數據,再通過電腦來處理這兩個月的財務數據。手工做賬,每年一月份都要買新賬簿回來開賬,要將上一年12月份的每個會計科目的期末余額登記到新賬簿當作1月份期初余額。而會計電算化只需選擇軟件上“建立新年度賬”和“結轉下一會計年度”這兩個功能就達到目的。最后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就能體會出會計電算化的簡便性,從而堅定學習會計電算化的信心。
四、建立仿真實訓基地
實訓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進而提高其崗位能力。因此在會計電算化實訓室的建設上,應突出仿真性。中職學校要投入專業資金,籌建一個仿真會計電算化模擬實驗室,從軟、硬件系統、數據系統、工作過程,工作環境、職能崗位等方面全真模擬企業。
為使中職學生適應社會發展和企業用人需求,提高其崗位能力,會計電算化教學過程中要靈活多變,不斷創新。只有這樣,才能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優秀的會計電算化人才。
(作者單位 吉林省孤兒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