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5月5日,激烈的馬來西亞大選結束了,這次選舉的投票率創下了歷史紀錄。在經歷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一黨統治之后,馬來西亞人民開始憧憬改變,但尚未實現突破。
在競選中,執政的國民陣線強調的是穩定、連續性和經濟增長,反對派人民聯盟則敦促終結腐敗,用制度保障少數團體的權利,應對生活成本等問題。在這場勢均力敵到難以判斷的競爭中,總理納吉布維持了自己的權力,擊敗了不屈不撓的人民聯盟領導人安瓦爾。
舊制度與改革
這次選舉反映了馬來西亞面臨的重大抉擇。納吉布政府在舊秩序的某些方面做出了戰略讓步,但安瓦爾主張徹底地清理舊秩序。馬來西亞正在努力突破“中等收入陷阱”:他們已經無法憑借著勞動力密集的制造業在國際舞臺上競爭,但其技能和制度又尚未先進到足以使他們與更發達的國家展開競爭。如果不進行進一步的改革,很難想象馬來西亞如何能夠逃脫這一困境。
改革的爭論與如何對待舊秩序的遺產有關:40多年前成形的“新經濟政策”固化了對少數族裔(包括重要的企業家階層)的歧視,并且制度性地強化了政治恩惠和腐敗等行為。納吉布政府進行了許多值得肯定的努力,完善所謂的馬來西亞“新經濟模式”,試圖通過對關鍵的經濟部門和政府進行改革,令2020年前的人均收入翻一番。盡管國際經濟環境并不有利,其部分改革目標仍然得以實現,經濟也再度開始增長,然而,長期存在的馬來人的特權這一核心問題仍然有待解決。
納吉布努力改革馬來人的特權政策,但來自本黨內部以及有權有勢的馬來人利益團體的壓力令他舉步維艱。馬來人的上層人士從這一政策中獲取了巨大的利益,不可能輕易放棄自己的特權。不過,納吉布在競選初期的支持率要比其執政聯盟還要高,矛盾的是,這既是由于上層馬來人的支持,又是由于他本人的進步主義立場。
黨爭,人爭
這次選舉顯然反映了人民對于馬來西亞社會及其民主制度的不同看法,但這同時還是兩位具有個人魅力的政治領導人個人的巔峰對決。納吉布在2009年被執政黨任命為總理,確立了在黨內的領導地位;安瓦爾則在2008年的選舉中取得了歷史性的勝利,首次動搖了國民陣線高達三分之二支持率的巨大優勢。
納吉布通過雙重策略來應對老練的對手,他試圖廢除安全法,令改革派反對者的要求落空,同時引入全盤的經濟轉型計劃,將馬來西亞提升到高收入國家的行列。通過“一個馬來西亞”的口號,他呼吁建設一個和諧社會,與此同時,他又保護馬來人在政界、商界和教育中的特權身份,憑此鞏固本黨在馬來人中的根基。
納吉布試圖把自己裝扮成有活力的、能夠吸引年輕人的改革者,但遲滯的改革還不足以兌現誘人的承諾。同時,對于特權、腐敗的厭惡促成了一個廣泛但分散的呼喚政治變革的聯盟,他們向政府提出了真正的挑戰。
事實上,納吉布和安瓦爾的共同之處比表現出來的差異要多。他們都在青年時代便脫穎而出;兩人都是具有魅力的領袖人物;兩人都自我標榜為改革者——一個從政府內部,另一個則是作為前副總理的現反對派;兩人處理起馬來西亞曖昧的政治都得心應手;甚至兩人都被爭議所困擾——安瓦爾是性丑聞,納吉布的助手則卷入了一名蒙古模特的謀殺案。也許正是因為有這么多相似之處,兩人的競爭才如此激烈。以安瓦爾為核心,構成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廣泛的聯盟——伊斯蘭主義者、民族主義者、非穆斯林少數團體、社會民主主義者和經濟自由主義者。這一聯盟取得了成功,雖然未能動搖國民陣線的執政地位,但將繼續對納吉布形成強有力的挑戰。
分裂繼續?
大選之后的馬來西亞在政治上依然維持著相對穩定的局面。馬來西亞人發出了要求迅速進行政治和經濟變革的強烈信號,安瓦爾也表示,由于選舉中出現了舞弊和違規行為,他將挑戰選舉的結果。盡管這并不會令馬來西亞陷入政治動蕩,但緊張的局勢將繼續存在。
對國民陣線舞弊的指控包括:永久性墨水(這種設計是為了確保選民只能投一次票)可以洗刷掉;國民陣線用飛機將選民運往關鍵地區投票;在選舉過程中動用“幽靈選民”。選舉暴露出了種族政策對馬來西亞社會造成的嚴重裂痕。年輕人、城市選民,以及大部分的華人,依然十分關注歧視、腐敗等問題。
國民陣線在選舉中的弱勢表明他們對于馬來西亞政壇統治的結束,一個強大的反對派的出現也許意味著馬來西亞政治將向兩黨制過渡。納吉布在黨內的地位也蒙上了一層陰影。前總理馬哈蒂爾就警告道,如果納吉布的表現還不如前任巴達維的話,他的位置就將面臨危險。然而,近期民調顯示,納吉布本人的支持率比國民陣線還要高。良好的家族背景和改革理念,令他有可能擺脫黨內不滿的保守派的掣肘。
國民陣線的險勝無疑會激勵東南亞國家反對派的蓬勃發展,從而結束冷戰以來專制領導人和一黨政治強調中央掌控、經濟發展,不顧制度建設的時代。隨著該地區階層的新發展,以及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變革,東南亞的選民將變得越發成熟,對透明度和公正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
本欄目責任編輯: 李巖(liyan_juergen@aliy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