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市商務服務業增加值呈指數級增長,企業主體、營業收入、稅收和資產較快增長,產業規模位居中西部首位。
近年來,成都市服務業重點產業圍繞規劃和目標全力推進,成效顯著。服務經濟中的商務服務業發展規模不斷擴大,成為全市服務業發展的亮點。當前,成都市商務服務業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加快發展商務服務業,有利于發揮成都城市的綜合功能和比較優勢,進一步提高城市的國際化水平,更好地引領西部、服務全國。
2012年11月下旬至2013年元月初,課題組采用專門調查的方式,對全市商務服務業經營單位(包括企業管理服務、法律服務、咨詢與調查、廣告、人力資源服務、旅行社及相關服務和會展及展覽服務)的總體發展現狀和行業聚集發展情況進行了調查。
總體發展現狀:規模總量快速增長
全市商務服務業增加值呈指數級增長,企業主體、營業收入、稅收和資產較快增長。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市場體系不斷完善,成都市商務服務業產業規模總量快速增長,商務服務業增加值由2000年的16.73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72.05億元,增長了9.28倍,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23.6%(見圖1)。
調查顯示,2012年商務服務業單位總數達到7689個,比2008年增長了27.58%。咨詢與調查業單位數最多,2012年單位數達到2331個,其次是企業管理服務業和廣告業,單位數分別達到2232個和1826個,這三大行業單位數占全市商務服務業單位總數的80%以上。
2012年全行業營業收入超過744億元,比2008年增加22億元。2012年企業管理服務業營業收入最多,超過650億元,占全行業的份額將超過87%;人力資源服務營業收入增長最快,2008至2012年間增長了84.58%。全市商務服務業稅收增長趨勢明顯,2011年實現產業稅收總額30.23億元,同比增長68.0%。
2012年商務服務業資產總額為3390.82億元,比2008年增加617.33億元,增長22.26%,實現由弱到強的轉變。企業管理服務業資產規模最大,2012年資產規模3205.59億元,占全行業資產的80%以上。人力資源服務業增長最快,2012年比2004年增長了4.5倍。
企業管理服務業已發展成為全市商務服務業的主導產業,廣告業、調查咨詢業、旅游業、會展業成為重點產業。
從企業主體看,2012年咨詢與調查業、企業管理服務業、廣告業三個行業單位數占比之和為83%,三個行業的數量規模構成了全市商務行業的大半壁江山(見圖2);從營業收入看,2012年企業管理服務業營業收入最高,占商務服務業的87.6%;從資產規模看,2012年企業管理服務業資產規模占據絕對優勢,在商務服務業中的占比高達94.5%。
重點行業分析:旅游業會展業國際性較強
企業管理服務業:在全市商務服務業中保持絕對的實力和發展優勢,是全市商務服務業的主導產業。
企業管理服務業作為成都市商務服務業中的主導產業,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單位規模較大、營業收入最高、資產規模最大;二是在全市商務服務業中占據絕對的優勢地位;三是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必將成為推動成都市經濟發展的新的著力點。
法律服務業:發展速度較快、業務領域不斷拓寬,促進和保障經濟社會發展成效明顯。
截止2012年上半年,成都市共有執業律師3598人,實習律師703人,萬人律師擁有量約2.6人,形成了以律師業為主,公證、司法鑒定、基層法律服務等律師服務業協調發展的局面。
會展及展覽服務業:經濟優勢明顯,對外開放程度高,辦展環境優越。
目前,成都市已成功舉辦全國糖酒會、花博會等300多個展覽會以及中國西部論壇、萬國郵聯等1500多場會議,同時國際知名會展企業例如中國國展集團和香港展覽公司已入駐成都。2012年8月18日,成都會展聯盟正式成立,這是國內首個跨區域聯合、全產業鏈覆蓋的會展業服務及促進機構。
廣告產業:初具規模,媒體廣告業較為發達。
成都市廣告經營單位8012戶(其中廣告企業7930戶,市級媒體82戶),關聯企業22336戶,從業人員逾5萬人。在持續增長的市場空間和產業規模下,形成了紅星路35號廣告創意產業園、錦江創意商務區和“三圣花鄉”等為重點的廣告及廣告關聯產業發展聚集區。調查顯示,2011年廣告經營額達到50余億元,占全省廣告經營額的65.6%,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六位。
旅游業:企業主體不斷壯大,各項指標均創歷史新高。
成都市旅游產業起步早發展快,國際知名度不斷提升。目前,旅行社數量已達到200多家,占全省近一半。作為旅游資源強市,每年吸引大批國內外游客來蓉觀光游覽,是非常重要的旅游消費市場。2011年,全市旅游總收入實現805.01億元,同比增長33.3%;國內旅游人數9552.69萬人次,同比增長40.1%;涉外旅游人數122.70萬人,同比增長67.1%。
與中西部城市比較:總量規模大、增長速度快、發展基礎好
從發展趨勢分析,與中西部城市比較,成都商務服務業發展在企業主體、產業規模、產業貢獻、從業人員等幾項指標方面,具有總量規模大,增長速度快,發展基礎好的特點。
“一普”(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2004年)時,成都的法人單位數量最多,達到了3912個,其次是重慶為2828個,武漢和西安位列第三和第四,分別為2345和1325個;
“二普”(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2008年)時,重慶和武漢的法人單位總數分列前兩位,分別為8237個和7377個,較“一普”分別增加了5409和5032個,增速高達191.3%和214.6%。
無論是“一普”還是“二普”,成都的從業人員總量在四個城市中均最大,“二普”時達到了16.32萬人,增速達到120.0%。成都市商務服務業營業收入“一普”時,為93.7億元,均高于重慶、西安、武漢。“二普”時,營業收入排位改變為:成都、武漢、重慶、西安,成都是排名第二的城市(武漢)的2.6倍。“二普”與“一普”相比,營業收入增長幅度:成都為6.7倍,武漢為5.3倍,重慶為2.5倍,西安為0.8倍。
(本文由成都市統計局、成都市商務局、成都信息工程學院課題組撰寫,課題組成員包括劉錦揚、朱勝、于劼、向平、王亞敏、蔣志華、李明、鄒永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