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上)
2013年立秋后的第一天,本刊編輯部記者與城市管理領域專家一行馳車前往永定河畔的京西歷史文化古鎮——門頭溝區齋堂鎮,找尋這一以“環境就是生產力”為發展理念的小鎮,其依托環境撬動發展的背后力量,為更多美麗小村鎮的發展提供啟迪。
當汽車在蜿蜒幽長的109國道上疾馳,我們打開車窗,任溫熱而清新的超負氧含量的空氣撲面,感受車窗外多層植被的茂密與生機。連綿起伏的群山在藍天白云中掩映有如畫卷,無怪乎有著詩人之家和寫生之地的美稱,令百千萬國內國際游人流連駐足。立秋之際的天氣依然如盛夏般驕陽似火,我們看到身穿黃馬褂的環衛保潔員在青山間的國道上兢兢業業,黝黑而認真的臉樸實無華,卻似這幅初秋自然畫卷中一抹最美的風景。
齋堂鎮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的西部,東北與雁翅鎮相接,北部與河北省懷來縣毗鄰。鎮域總面積為392.4平方公里,下轄30個村居,人口1.7萬余。齋堂鎮是個距京100公里的山區古鎮,擁有北京唯一古村落群,爨底下和靈水村是北京僅有的國家歷史文化名村。齋堂鎮29個村15個村有煤,這個曾經以煤為主業的山區小鎮在2003年時126座煤礦全部關閉,開始了轉型發展之路。10年來,齋堂煥然一新的鎮容鎮貌與人民日益安居的幸福生活吸引了大家關注的目光。2013年第四屆北京國際徒步大會9月在齋堂成功舉辦,齋堂再次以其“環境”魅力,吸引世界各國的游人駐足。
記者:2003年是齋堂鎮的轉折年,煤礦關閉使齋堂轉型為重點發展旅游經濟。請問齋堂的經驗是什么?
劉貴清書記(以下簡稱劉書記):齋堂的轉型和發展大致分“三步走”,其中,最關鍵的是“環境”,環境就是生產力,有了環境才能有投資,才會有游人,齋堂“產業復合,多業并舉”的發展思路及“創意產業、會議產業”的發展路徑才有實現的基礎保障。
2003年,齋堂自煤礦全關閉之后,產業轉型較慢。到2010年,是齋堂“三步走”的第一步,這一階段,私挖盜采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時有發生。環境衛生沉疴累積嚴重,治理難度大;鎮級環境管理機構不健全,缺乏專業作業力量;群眾環境意識不高;環境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經費不足。而機遇與挑戰并存,齋堂人借助2008年奧運會的環境衛生保障需求,市、區推進新農村建設及齋堂城管分隊成立的契機,開展全鎮域內的環境整治工作,對廢棄礦山進行修復,對煤窩溝、靈水村等公路邊進行綠化美化,修建農村公廁等。
齋堂鎮環境整治工作的第二階段為2010年-2012年。2010年起,齋堂鎮連續舉辦了三屆北京國際山地徒步大會,對全鎮環境衛生工作提供了巨大的推力。堅持“以一流的環境,辦一流的賽事”,通過及時全面整治、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大面積綠化美化、環境景觀布置等,賽道周邊及全鎮的環境質量不斷提升,環境建設專業化水平和管理水平也不斷提高。齋堂鎮黨委、政府借助舉辦國際山地徒步大會之機,堅持“環境建設服務群眾”,大力改善環境面貌,全面提升環境品質,扎實開展環境衛生檢查整治。做到制度先完善、天天有檢查、每周大檢查、整改見實效。舉行“環境清潔日”和“大掃除”活動。以最高標準、最細措施、最大投入進行環境衛生綜合治理。堅持每年一件實事,穩步推進環境建設工程。新建或修葺村莊垃圾池(箱),建設垃圾收集中轉場,開展裸露地面美化綠化,維修保潔公廁。為方便村民收集垃圾,在馬路東側設置大垃圾箱。開展市容環境秩序聯合執法,規范經營行為,落實“門前三包”,規范廣告牌匾,嚴厲治理“小廣告”。開展拆遷和建設工地周邊環境整治,檢查拆遷地、109沿線及村內施工工地環境,針對不同情況逐一明確責任,細化措施。對周邊亂堆亂放的垃圾進行集中清理清運,修葺拆遷地塊擋墻、豁口,做到全方面無隙圍擋,杜絕污染源。持續開展白色污染治理,對露天垃圾站、廢品收購點等污染源進行集中整治,強化源頭控制。開展高密度日常環境衛生巡查檢查,廣泛發動,提前部署,防治結合,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013年以來,齋堂環境建設工作步入新一階段,也即第三階段,形成了環境建設長效管理機制,繼續將生態環境作為基礎生產力,著力筑牢長效機制,提升環境建設管理科學化水平;著力開展市容環境常態化聯合檢查、執法、整治,提高環境問題整改效率和質量,以“兩辦法一機制一排名”助力環境建設駛上發展快車道。
記者:請您對齋堂鎮環境建設長效管理機制進行介紹。
劉書記:首先確立了“兩辦法”。“兩辦法”是指《齋堂鎮村莊環境建設管理辦法》及《齋堂鎮專職保潔員管理辦法》。《齋堂鎮村莊環境建設管理辦法》明確各村居環境整治與建設屬地責任,將環境建設作為村委會任期承諾“永久保留項目”。成立村莊環境整治建設領導小組,完善制度。組建各村居專職保潔員隊伍,進行網格化劃分責任區域,覆蓋所有公廁和垃圾池(箱),做到“全方位、無死角”。《齋堂鎮專職保潔員管理辦法》。《齋堂鎮村莊環境建設管理辦法》針對保潔員隊伍管理分散、作業不力等問題,提出了工作管理細則,從主管部門、工作職責、上崗時間、考核標準、退出機制等方面,均做出了新的合理規定,對保潔員工作全程加以管理。目前保潔員日常上崗出勤率大幅上升,達到悉數上崗,保潔作業的規范性和質量都明顯提高,均符合作業標準。
“一機制”是建成多部門聯手抓環境建設的長效機制,構建起聯合行動、聯合檢查、聯合執法、聯合整治的長效機制,效果顯著。
“一排名”是村居環境工作每月大排名,對村居衛生狀況和環境秩序開展巡查評分,每月匯總。將得分劃為“好、中、差”這三個等次進行排名,全年排名結果納入村級績效考核。
齋堂鎮通過筑牢“兩辦法一機制一排名”的長效機制,進一步夯實了制度基礎,促進了環境衛生綜合整治的扎實開展,避免反復抓、抓反復的情況發生,使全鎮環境面貌持續改善,有力推動環境建設工作的全面提速。
記者:齋堂有專業保潔員隊伍,你們是怎么管理的?
劉書記:一是規定了專職保潔員的使用范圍。齋堂現有專職保潔員隊伍共60人,為社保所招聘的社區保潔公益性崗位人員,由社保所辦理工資和“五險一金”。其中,109國道、后環鎮路等道路沿線保潔員和部分村莊沿線保潔員承擔巡視保潔的工作;此外,還包括園林綠化服務中心使用人員、鎮司機和鎮機關保潔人員等。二是明確了專職保潔員的管理部門。園林綠化服務中心作為保潔員管理單位,集中統一管理。安排2名以上專門人員,成立保潔工作檢查監督小組,進行日常巡查,負責工作指導、日常考勤和檢查考核。園林綠化中心的工作接受鎮政府的領導和督查。三是規范專職保潔員工作職責。將建立網格化分工管理網絡,對專職保潔員重新劃分責任區,責任到人,實現管理責任區無隙全覆蓋。保潔員每天對自己責任區域進行巡視、保潔。認真履行職責義務,自覺接受園林綠化中心的檢查和考核,及時匯報工作情況、存在難點問題及意見建議等。四是規定保潔員上崗時間。專職保潔員不得兼職其他工作。執行標準工時制度,每周上崗40小時,每天不超8小時。實行靈活休息,每周輪休1天,法定假日休息,其他時間要求保潔員每天出勤,上崗工作。五是制定保潔員日常考核。齋堂鎮專職保潔員的日常工作、考勤考核管理由齋堂園林綠化服務中心全權負責,直接對齋堂鎮環境建設領導小組(組長楊少培)負責。園林綠化服務中心負責各項管理措施落實,日常檢查保潔質量、開展考勤考核、監督限期整改、布置機動工作。
記者:齋堂鎮下一步環境工作思路和主抓重點是?
劉書記:齋堂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重點是:一是提升環境硬件基礎設施建設,如垃圾收集站、垃圾樓、公廁等;二是扎實治理環境問題常抓不懈,確保及時性、徹底性;三是鞏固長效機制,推進環境衛生建設,讓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進來;四是加強環境建設管理水平,進一步加強對保潔員隊伍的管理及保潔員作業的專業性的提升。
(責任編輯:李利)
記者觀察(下)
從齋堂鎮政府的會議室出來以后,帶著對劉貴清書記說“齋堂鎮的每一村每一戶都很干凈”的質疑,編輯部一行走進了歸程途經的一座小村落——靈水舉人村,身臨其境感受村民們的生活。在一家古樸卻潔凈的院落,留守在家的老奶奶熱情地招呼我們品嘗靈水村特有的“舉人粥”(這是源自清朝的一種習俗,為紀念靈水一位舉人宅主賑濟饑民的善行而命名)。院落里干凈的沒有一絲雜陳,石塊堆砌的墻壁上隨微風擺動的勁草,在湛藍的天空掩映下顯得格外富有生命力。
古老而美麗的齋堂通過“生態立鎮、文化興鎮、旅游強鎮”的指導方針,因地制宜地走上了科學發展的正確道路。透過齋堂這十余年的努力,眼前的這片宜居家園更讓我們看到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重要性。“有了環境,才有一切;沒有環境,就沒有發展。”,齋堂鎮黨委書記劉貴清樸素而又鏗鏘有力的話語讓我們看到,樸實而又勤勞的齋堂人民,正是通過守護環境,才守住了生態、守住了文化,守護住了發展。
在一片大樹蔭下,留守在家的老人們帶著孫兒孫女們談天說地、喜笑顏開,下象棋的爺爺們舉棋不語,吃雪糕的奶奶們嘗到了無盡的甜蜜,玩鬧的孩子們充滿活力和生機。當汽車駛離這片宜居的樂園,我們透過車窗,肆意感受窗外的純凈空氣、多層茂密植被蓬勃生長的山林景象,用呼吸、用眼睛、用記憶定格這些美好,祝愿齋堂越來越好,并衷心祈愿千千萬萬個美麗小城鎮在華夏土地上崛起、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