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軍
一、概念的界定
本文所說的“網校”,是指一個面向全市、服務社會、公益為主、適度市場化運作的網絡教學平臺,具體指針對中學生課后知識教學而建設的基于電信公網環境下的遠程學習教育服務平臺——我市陽明網絡教育學校。
二、構建網校的意義
1.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隨著信息技術不斷向教育領域的擴展,以“網校”為標志的現代遠程教育模式的出現和發展成為教育信息化的必然產物。近年來,國內也相繼涌現出許多網校,但大多以成人高等學歷遠程教育為主,針對中小學基礎教育而開設的網校則并不多見。
2.推進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發展。教育均衡與公平問題一直是社會、學術界關注的焦點,近年來,隨著我市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入,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日益顯現,主要表現為山區、平原、城區之間教育發展水平嚴重失衡,鄉鎮優質教育資源十分短缺,教育教學方式比較陳舊,教育現代化水平與先進縣市相比差距較大,教育質量亟待提高等等。這些問題如果不解決,就難以實現教育公平,難以推進教育協調均衡發展,而要解決這些問題,一條很有效的途徑就是全面推進教育信息化。所以,在中小學中首先開設課后網校,通過提供網絡教育優質資源,讓城鄉群眾子女均能輕松、低價獲得公平的受教育機會,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精神的一項重要探索,也是對我市目前正在開展的全國“基礎教育公共服務平臺”試點工程實驗區創建活動的積極響應。
3.抵制“有償家教”等教育不正之風。為整頓教育行風,改善教師工作作風,提高教師工作效率,市教育局提出了《關于中小學教師不得從事有償家教的若干規定》,但由于受傳統教育觀念和現行教育考試制度的影響,許多家長要求子女雙休日、節假日等課余補課的需求有增無減,不少教師兼職做家教、收取額外教育費用的現象日益普遍,既影響了教師的正常工作效率,也增加了貧困家庭的經濟負擔。如何滿足家長需要,又能有效抵制“有償家教”是教育管理部門的一大難題。中小學公益網校的建設即是通過疏堵相結合的辦法,將本市中小學各年級段的名優骨干教師從家里請到網絡上授課,讓全市所有學生都能低價享受到優質教育,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抵制“有償家教”。
4.發揮社區教育功能,實現我校持續性發展的辦學需要。作為社區教育學院,學校要發展,必須順應市場需求,積極開拓培訓項目,樹立培訓品牌,凸顯培訓亮點。社區教育功能眾多,其中一項重要的功能即推動各類教育發展,實現學校、社會、家庭的教育一體化。本課題立足中小學課外網校的建設進行社區教育這一功能的探索與實踐,具有現實意義。
三、網校的運行機制
1.網校運作機制研究。陽明網校堅持“政府主導、企業運營,專家指導、資源共享”和公益為主、適度收費的市場化運作模式,在市教育局領導下,由杭州一家公司提供技術支持,我校負責招生、師資、管理等工作,指導并維護網校的正常運作。
2.網校師資隊伍建設與管理研究。我校與市名師工作站聯合,組織一批寧波市教壇新秀、市中小學骨干教師以志愿者的身份擔任網校授課教師,定期組織召開教師培訓會和座談會,加強教師網絡教學技能的學習和觀摩,不斷總結教學經驗,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素養。
3.網校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研究。以實現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發展目標為導向,創設中小學全面素質發展的良好環境、創建新型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整合最優質的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教育服務平臺,抓好網上學科教學輔導培訓,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綜合素質,使學生真正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進而提高學生的整體學習效率。
四、網校實施情況
自開設網校教育平臺以來,本著“網絡讓教育動起來,讓學生學習活起來,讓教師授課實起來”的辦學理念,學校投入許多人力物力,將網校的研究與實踐工作作為學校工作的重點,學校先后舉辦了四期培訓班,面向全市初高中學校共招收學生5352人,聘請名優骨干教師98名,開設課程2280課時。相關工作的具體開展如下:
1.加強設施設備等硬件建設
裝修網絡授課教室6間,安裝網絡授課設備,并在每次授課前進行網絡及設備檢修,在聯通、移動加裝服務器,網絡擴容以保障學員都能在家上網。每一期培訓班開班前開通視頻免費試聽。同時,做好網站維護和信息更新工作。
2.優化師資隊伍建設
為把握教學質量命脈,打造陽明網校優質品牌,聚集體智慧參與科學決策,促使各項工作高效、有序、規范、協調運轉,學校領導通過多方協調溝通,爭取到教育局和教研室及名師工作站的大力爭持,聘請我市教研員及學科帶頭人18位教育專家,成立網校專家導師團。同時,組織了一批寧波市教壇新秀、市中小學骨干教師以志愿者的身份擔任網校授課教師,先后五次召開全市部分名優骨干教師會議和網校任課教師座談會,加強教師網絡教學技能的學習和觀摩,不斷總結教學經驗,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素養,為網校建設提供師資保障。
3.精心編寫校本教材
為進一步提升網校服務水平、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益,網校還與名師工作站聯合,組織各學科教研員及骨干教師,針對每一期培訓班的教學情況,開展網校校本教材的編寫研究工作。至今已編寫出版了《2012暑期班培訓講義》和《2012秋季班、寒假班培訓講義》2套培訓教材共23本講義。印發數千冊免費發放到每一位學生手中,方便了學生學習,大大增強了教學效果,社會反映好。
4.加強教學管理,促進教育服務
網校在每一期培訓班開班之前,都認真制訂工作計劃和課程安排及教師授課計劃,培訓班結束后又及時總結經驗、反思不足。同時,注重網校服務管理,通過網絡監控設備,及時跟進學生的到課率和課堂紀律,對于遲到或未到課的學生,工作人員都會及時電話聯系。對于上課欠認真的學生,工作人員也會通過桌面監控提醒學生并及時向家長反饋,確保學生聽課質量。
5.注重市場調查,加強雙向互動
通過問卷、座談、訪問等形式,多次開展調查工作,客觀了解課題研究現狀,掌握學員需求。網校于每期培訓班前都會向每位學員發放“告家長書”,中期都會通過網絡向學員發放問卷調查,獲取調查資料,并分別召開任課教師和學員座談會,雙向了解教學情況,同時還上門采訪家長,多方面多途徑的加強雙向互動,征求受訓方對網校各方面的意見建議,并針對他們的需求及時調整和改進課題研究方案。
6.加大經費投入,加強宣傳力度
為擴大生源,實現網校可持續性發展,學校在招生宣傳方面投入大量經費,制作招生簡章和宣傳廣告牌,目前還聘請了專業廣告公司制作網校宣傳片,以提高網校知名度。
五、網校建設階段性成果
1.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善的網校運行機制。
2.現已順利舉辦四期網校輔導班,面向全市各初高中共招收學生5352人,聘請名優骨干教師共98名,開設課程共10233課次。教學效果得到家長和學員的認可。
3.建立了一支由全市名優骨干教師組成的網校優質師資團隊,一定程度提高了教師現代化教學素養和技能。
4.公益為主的辦學性質、低價優質的教育服務,提高了學校知名度,獲取了一定的社會效益。
5.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有償家教”的不良之風。
6.與市名師工作站合作編印了一套與網校教學相配套的校本教材,印發數千冊免費發放到每一位學生手中,社會反映好。
六、探究中存在的問題
1.網校目前還僅限于面向全市初高中學生開設課程,小學領域未曾涉及。
2.招生宣傳工作得到了各校領導的重視和支持,但尚不能深入到一線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招生存在一定阻礙。
3.網校是個虛擬的真實課堂。家長對網校輔導的形式及效果的認識有一個漸進緩慢的過程,對于網絡的弊端及學生的自覺性存有許多顧慮,參加學習比較被動。
4.通過調查,學生普遍反映視頻教學形式還比較單一枯燥,課堂互動不夠,師生交流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課后無法延續。
5.教學中缺少測驗,學生學習效果不能得到直觀體現。
6.穩定生源存在一定難度,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中小學公益網校建設是一個全新的教育嘗試,今后的工作任重而道遠,我們將在研究過程中以全新的理念,積極的態度繼續將這項研究的精神延續在我們的工作實踐中,共享研究成果,實事求是,努力爭取事半功倍地做好本職工作。
(作者單位:浙江省余姚市城區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