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從先進的教學觀念到實際的課堂教學,之間隔著教學設計。“在實施教學之前,分析學習的不同類型,針對不同類型的教學目標進行不同的教學過程、方法和評價”(加涅《教學設計原理》),以達成最優的教學效果,這種活動就是教學設計(俗稱“備課”),其中安排課堂教學流程是相當重要的一個方面。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占比重最大也最典型的是閱讀教學的設計。葉圣陶先生在《語文教學二十韻》中指出:“作者胸有路,遵路識斯真。”筆者認為,在閱讀教學中必須理清兩個思路——文本的“寫作思路”和教師的“教學思路”。“寫作思路”指作者構思行文的發展軌跡,它以文章結構為外在表現形式;“教學思路”即教師基于教材、學習對象的特點,設計教學步驟的思維軌跡,其實質是考慮如何引導學生盡可能真切而深刻地領會文本的思想、藝術魅力(包括“寫作思路”)。二者雖有密切聯系,但一個側重于“寫”,一個側重于“教”,不可混為一談。事實上,教師理清課文思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設法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指導學生以自己的已有知識、生活經驗、期待視野為基礎,對文本進行富有個性色彩的解讀與填空、交流與對話。這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并力求拿出個人的最佳教學思路。根據我的體會,優化語文閱讀課的教學思路,須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設計教學思路要作通盤考慮,善于以綱帶目
一堂課往往涉及各方面的知識、能力,教師也會設計出許多問題。如果對這些知識和問題的講解缺乏通盤考慮,僅僅像流水賬一樣交待一遍,那么教學過程可能會散亂無章,影響閱讀教學的實際效果。因此,教學設計要善于選取突破口或找到一個核心問題,由此入手,帶動其他,從而使學習活動順利展開,成為一個互相聯系的整體。
先說選取突破口。比如小說《祝福》是語文教材中的傳統篇目,篇幅長,背景復雜,內蘊深刻。講授本文,筆者選擇有關主人公的肖像描寫作為切入口,提綱挈領,化繁為簡,收效良好。具體分三步走:一是激趣導入。上課伊始介紹《安娜·卡列尼娜》中描寫安娜眼睛的精彩片段,略作評析后指出,中外語言大師寫人都非常重視刻畫眼睛,魯迅先生對此有過精辟的論述——“要極省儉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二是賞析揣摩。要求學生初讀課文后,找出作品中三次肖像描寫各在哪個情節中,并引導同學圍繞每次所畫“眼睛”,揣摩它表現了人物怎樣的內心世界、性格特征。三是歸納總結。布置將三次描寫的內容聯系起來,探討可以得出的結論。這樣的思路設計,有利于學生迅速把握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為進一步研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又如蘇教版《老王》一文的教學,教師先板書課題,在課題下寫出“王老”二字,提問“把題目改成‘王老行不行?為什么”,讓學生試作交流;然后是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從中找出最直接地體現作者對老王情感的語句。學生很快給出了答案——“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教師進一步發問:看到這句話,你們會產生哪些疑問?師生共同歸納“疑問”:①“不幸者”指誰?文章哪些地方體現了他“不幸”?②“幸運者”又指誰?哪些地方體現出“幸運”?③“愧怍”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會感到“愧怍”?整堂課就以“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為突破點,分三個問題推進,著重探討“愧怍”的原因,體會作者的悲憫情懷,從而既鍛煉了學生分析文本的能力,又讓他們受到人文與情感的熏陶。
再說設置核心問題。學生在學習一些感興趣的課文時,往往什么都想知道,反而導致思維無法有序展開,結果什么都知之不深。為此,教師應善于發現有分量的核心問題,借以聚焦學生心靈的目光。所謂“核心問題”,它“是理解一篇文章主旨的鑰匙,也是一堂課教學價值的依托……它針對本堂課的重點目標,統領課堂提問的主要問題,貫穿課堂流程”(鄭桂華《語文有效教學觀念·策略·設計》)。例如學習歐·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葉》,可把核心問題確立為“貝爾曼是怎樣一個人”。這一問題能夠統領“在蘇艾、瓊珊眼中,貝爾曼是怎樣的人”“在一般畫家眼中,貝爾曼是怎樣的人”“在你的眼中,貝爾曼是怎樣的人”以及“作家是如何刻畫貝爾曼這一形象的”等小問題。又如學習劉亮程的《寒風吹徹》,核心問題可以是“深入把握文章題目的豐富內涵”,由此引領起“如果要你以‘寒風吹徹為題寫作,你怎樣審讀題意、選材構思”“文中的‘寒風指的是什么”“‘吹徹的‘徹可作哪兩個維度的理解”“劉亮程曾說‘寒風吹徹中,我們還有春天的夢,‘寒風的對立面究竟是什么”“面對惡劣的生存環境,人類真的沒有抗爭也難以設法改變嗎”等一系列問題。如此牽一“問”而動全篇,輔之以必要的點撥,就能使學生思維有目的地高效地運轉起來。
二、設計教學思路要符合認知規律,講究由表及里
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的。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也不例外。對教師來說,不僅要了解這一認識規律,更要在引導學生發現和建構作品意義的步驟設計上多下功夫。具體說來,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應不斷激發學生去思考解決一連串的問題,而且前面問題的解決要成為理解下面問題的鋪墊。這樣,就會使學生的思維按照合理的程序拾級而上,循序漸進地理清、讀透文本。就其效果而言,這也是對學生邏輯思維的一種潛移默化的培養。比如在講讀小說《品質》前,筆者積極查閱參考資料,并樹立起相信學生的閱讀能力的觀念,作出了下面的思路設計:
(一)課前圍繞三個問題進行預習:①格斯拉死后,同行業的人對他是怎樣評價的?請用原文中的一個字作答。②課文是怎樣表現主人公手藝的高超和人品的高尚的?請找出一段給你深刻印象的描寫并細作分析。③小說其實有明、暗兩條線索,你看出來了嗎?
——以上三個問題本身漸次深入,環環相扣。
(二)課堂逐題交流研討,教師即時以“追問”跟進,促進學生深入思考。比如第一道預習題,當學生很容易地答出“怪”后,教師追問一句:“這里的‘怪其實說的是什么?你能用其他詞語來代替它、使之具體化嗎?”討論第二題時,當學生認為“只有親眼看過靴子靈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樣的靴子——這些靴子體現了各種靴子的本質,確實是模范品”可體現“手藝的高超”時,教師接著追問:“靴子還能有‘靈魂?誰見到過‘靴子的靈魂?作者為什么這樣說?”當學生提出由語言、神態可看出“人品的高尚”,教師亮出如下兩個思考題:“請比較兩種說法——①‘這是一種手藝。②‘沒什么難的。但是這活又臟又累,收入又低,你看看我!”“第10段中有個句子:‘他眼睛盯著皮革對我說:“多么美的一張皮啊!”如果改成‘他眼睛盯著我說:“多么牢的一張皮啊!”邊說邊演示給我看,表達效果有區別嗎?”
——處處針對學生的回答,引出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層層深入下去。
(三)其他疑難點探究與妙點揣摩:先引導學生質疑,學生提出了諸如“第53段寫到賬單的變化,有什么作用”等問題,以及“格斯拉沒有必要守著最好的手藝而餓死,應當‘因時而化”等自己的觀點;在這些疑點、難點的討論中,學生的積極發言和爭辯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而且在爭論中小說的主題欲漸明晰,人物形象也愈加鮮明了。
——這堂課的教學思路,由“學生自學”到“師生討論(學生交流、教師追問、學生質疑、教師點撥)”,始終突出了自主、協作與分享;啟發學生扣住重點、難點深入解讀,對文本的學習順暢而又深透,課堂氣氛則熱烈而和諧。
又如教授魯迅的《阿Q正傳》,在介紹小說主人公時,學生大多對阿Q的“精神勝利法”停留在覺得好笑、有趣之上。在閱讀過程中,教師把學習步驟設定為:先找出阿Q“精神勝利法”的具體表現;再分析其用此法來麻醉自我的背景及原因;最后綜合,給“精神勝利法”下定義。這樣由表及里地引學生的思維從形象向抽象、由膚淺向深刻發展,其思維能力就得到有效的培育。
三、設計教學思路要適應學生心理,追求靈活多樣
中學生的感性思維較強,相對而言,理性思維差一些,而且注意力一般較難持久。這就要求教學設計要靈活多樣,而不能呆板陳舊。呂叔湘先生曾強調語文教學“關鍵在于一個‘活字”。這個“活”,不是不顧課堂教學效果的嘩眾取寵的“活”,而應該是以興趣為先導,以知識為工具,以能力和素養為目的的“靈活”,也就是在求實、求深的基礎上講究鮮活與新異。比如,教師根據電影的預告片能吸引觀眾對電影的興趣這一現象,可在學生閱讀前就簡略介紹作品的有關片段以引起注意。同時,結合學生自身的認識、體會,啟發學生閱讀也是一種重要方法。如在學習《羅密歐與朱麗葉(節選)》之前,教師先讓學生用幾分鐘于紙條上給“愛情”“戀人”下定義,他們有的寫“愛情是拋不掉的一種熱望”,有的寫“戀人是盡量在各方面互相理解”,答案五花八門不一而足。當學生的興趣被激發起來后,教師再帶領他們閱讀羅密歐和朱麗葉的故事。當然,激發學生趣味的方法是各種各樣的,比如還可以在閱讀后組織能引起學生興趣、激發思維的活動,可引導學生重溫讀物并挖掘讀物的內容含義等。例如《唐詩宋詞選讀》中選入的杜審言的《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是一首別有情致的和詩,其所和之作陸丞的《早春游望》今已不存,教師可鼓勵學生展開想象,嘗試著擬寫《早春游望》這首佚詩;又如《史記》記載陳勝在發動起義時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劉邦在咸陽見秦始皇出行時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而項羽的說法是“彼可取而代也”。教師指導學生比較三人話語在內容、語氣及思想旨趣上的差異,學生順利地得出了與前人類似的評價(如“項之言悍而戾,劉之言津津不勝其羨”)。
此外,教師可發揮插圖的教學功能,借助插圖優化教學思路,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有時,還可指導學生動腦動手,根據課文內容來畫出圖像,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例如講《景泰藍的制作》中第一道工序“制胎”時,教師安排一項練習:請根據文中說明,把圓盤和花瓶的制胎經過圖示出來。學生對此很感興趣,大都畫出了符合要求的圖形,并由此體會到課文說明語言清晰簡明的特點。此類教學設計,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的思維處于十分活躍的狀態。
四、設計教學思路要有課標意識,關注探究與發現能力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在“實施建議”部分指出:“為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特別要重視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具體到閱讀教學,則強調“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設良好環境,提供有利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表不同意見”。一般來說,探究式課堂教學就是在教師的組織、啟發、誘導下,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學生開展有目的的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它要求教師善于營造自由、平等、寬松的學習氛圍,尊重學生的人格,鼓勵學生勇于展示自己的風采。例如閱讀季羨林先生的《清塘荷韻》,讓學生討論對主題的理解時,教師不必拘泥于教參所提供的“贊頌頑強的生命力”的說法;對于“這篇課文主要表達了作者超凡脫俗的韻味——荷韻”“這篇課文實際上是作者自己一生的寫照,道出了他一生的追求”“這篇文章表達了我們傳統的一種文化的精神——荷的精神”等認識,都應給予適度的肯定與接受,因為這些都是值得珍視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發現。
探究,在課堂上的表現形式主要是師生共同討論并解決一個個具體問題。比如在名篇《項鏈》的學習中,教師從文本出發,可引導學生想象“如果沒有丟項鏈,瑪蒂爾德今天又該是什么樣子”,并討論一組很有價值的問題:①文中說:“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以把你斷送,也可以把你拯救出來!”那么,丟項鏈對瑪蒂爾德來說是“斷送”還是“拯救”?②舞會前的瑪蒂爾德和十年后的瑪蒂爾德,你更喜歡哪一個?③假若作家不用“意料之外”的結尾方式點明真相,而是在情節開展中點明真相,如在瑪蒂爾德借項鏈時,由福雷斯蒂埃夫人講明可以嗎?④作品對主人公是諷刺還是同情?⑤對主人公的“人生追求”和所謂的“虛榮”性格,是該否定還是可看作人之常情?……這些問題的討論與解決,都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訓練他們推斷、想象的能力和鑒賞能力;在賞讀文本的同時,也啟發了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情感價值觀。
實踐證明:理清教學思路,優化課堂設計,可以有效激勵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和鑒賞水平,還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幫助他們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有所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教師必須予以充分重視,并為之作出不懈的探索。
(作者單位:江蘇省太倉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