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喜順
摘 要:怎樣繼承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怎樣培養學生具有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使他們能夠承擔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它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不僅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教育,還要對學生進行中國傳統道德的教育。
關鍵詞:思想品德;教學;道德教育
21世紀是一個實現中國夢的世紀。我們的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的改革,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綜合國力的增強,人民生活得以明顯改善,這些都得益于改革開放。在人民生活實現小康的同時,社會上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負面現象,如拜金主義蔓延,享樂思想滋生,信仰的缺失和道德水準的下滑等等。
新的形勢對我們中小學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課題。怎樣繼承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怎樣培養學生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使他們能夠承擔起歷史賦予的重任?這就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教育,還要對學生進行如何做人的教育,中國傳統道德的教育。
一、滲透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主要依據
1.滲透中國傳統道德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需要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之所在,把這些優秀文化的精華集中起來并賦予新時代的內容,就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價值觀、道德觀和行為準則。這種價值觀、道德觀和行為準則,是教育熏陶培養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長極好的精神食糧。如,孔子的“殺身成仁”;孟子的“舍生取義”;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表現出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從古到今,不少仁人志士在國難當頭時,舍生取義,大義凜然。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禍福避趨之”,秋瑾的“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陳毅的“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地自由花”,道出了他們為國家、為民族的崇高生死觀和價值觀,顯示了中華民族傳統的道德本色,這些優秀傳統道德范例,對于今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及行為準則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滲透傳統道德教育,是時代的需要,更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需要。
2.滲透中國傳統道德教育是改革開放的需要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發展,但它的負效應所造成的急功近利、唯利是圖、見利忘義等拜金主義思想對學生有很大的消極影響,對學生進行義利觀教育已是當務之急。等價交換是經濟生活中的通行原則,但有人把它引申到社會生活的其他領域出現了“權錢交易”“互惠互利”等,奉獻精神被淡化。因此,讓傳統道德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弘揚光大,很有必要。我們培養的學生是新世紀的一代,我們能否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關鍵在于他們這一代是否具有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精神,是否具有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的精神。根據時代的要求,弘揚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以天下為己任的傳統美德,已迫在眉睫。因此,滲透傳統道德教育是當前深化改革開放的迫切需要。
二、滲透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
1.熱愛祖國,無私奉獻
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愛國主義是最具有凝聚力的時代精神,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為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孔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凡有治國平天下抱負者必須從修身做起,“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治國,治國而后平天下。”此后,愛國愛民成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之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豪言壯語不絕于耳,有了這樣的宏大志愿,就有了充塞天地的“浩然正氣”,有了一顆跳蕩的火熱之心。像李大釗、方志敏、雷鋒、孔繁森、梁世奎、楊利偉等杰出代表,經歷生與死的考驗,血與火的洗禮,實現了他們的人生價值。這些都是愛國主義的光輝典范,青少年學習的楷模。
2.艱苦奮斗,勤儉節約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中非常突出的內涵。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不斷改革,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優生優育基本國策的貫徹落實,學生中多數為獨生子女,這一群體的基本特征是:家長嬌慣溺愛,孩子任性自私,他們怕吃苦不愿勞動,遇挫折灰心喪氣。對他們進行艱苦樸素、勤儉節約教育尤為重要。
奢為惡之首,儉為德之最。奢侈歷來為人們所反對和痛恨,它是亡國、敗家、腐化墮落的重要根源。我國古代文人、政治家對此有過精辟論述。唐代詩人李商隱形象地概括了這一歷史經驗:“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宋代司馬光位至宰相,但他教育兒子要崇尚節儉;清代詩人朱柏廬在治家格言中指出“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以上這些古人的思想對于我們培養青少年熱愛勞動、艱苦奮斗、勤儉節約、頑強拼搏的精神都有積極的作用。
此外,古人對“立志勤學,謙虛戒驕”,“遵紀守法,改過從善”等都有精辟論述,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學生實際情況有機地滲透,并與當前反腐倡廉,勤儉節約的大背景緊密結合,有助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以達到培養“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一代新人的目的。
三、滲透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主要原則
1.揚棄的原則
中國傳統道德浩如煙海,必須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認真揚棄,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傳統道德中有不少封建糟粕,需要我們分析鑒別的,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倫理規范以及重男輕女等不健康的東西,至今沉淀在我們的民族心理之中,腐蝕著人們的思想,應該拋棄。
2.推陳出新的原則
傳統道德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與當今時代有著漫長的時空差距,必須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原則。如孟子的“仁義禮智信”。我們必須改造,賦予它新的時代內涵。“仁”即要求學生團結友愛,助人為樂;“義”要求學生見義勇為;“禮”要求學生文明禮貌;“智”要求學生熱愛科學;“信”要求學生誠實守信,以此讓傳統道德煥發出新的青春。
總之,對青少年進行傳統道德教育,有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也有利于我們完成思想品德課的教育教學任務。
(作者單位 甘肅省隴西縣和平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