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并且,《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低、中、高年級都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小學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應當在聽、說、讀、寫四方面下工夫。
但是,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仍存在著偏重寫的情況,疏于指導和訓練學生朗讀和語感的培養,脫離了語文閱讀的真諦和目標。語文教學中教師滔滔講說、條分縷析,使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費時費力,勞而無功。須知,語文的第一任務是讓學生學習語言。而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葉圣陶先生曾說:“語文教師是引導學生讀書、看書的,而不是給學生講書的。”劉勰也曾經指出:“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等都可以看出朗讀的重要性。
一、朗讀有助于學生語言的發展
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的時候,要求學生讀準字音、不添減字、不讀破詞句、要讀通句子。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與字詞多次見面,牢固掌握字的讀音,強化字詞的字形,從而有效地識字識詞。反復的朗讀訓練,能使學生讀得正確,讀得流暢,讀出語感。在朗讀教學中,按照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要求,展開相互評價。你一言,他一語,甚至是爭辯,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每個學生都在朗讀和評價中提高了語文能力,人人愛讀書、人人讀好書的局面就會逐漸形成。
二、朗讀訓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描寫自然景物的文章,都用了優美的文字描繪大自然的風光。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用聲音再現畫面,讓學生進入意境,認識文中所描繪的事物的形狀、顏色,感受大自然的美。教師再把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帶入朗讀中,感染學生,使學生入情入境,不但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更容易喚起學生對美的共鳴。在指導上,要引導學生對語調、停頓、重音、節奏等的把握。如,教師在學生讀出雪大之后,追問:“為什么第二次你能讀好呢?”學生沉思,從而體會出是將表現雪大的詞語突出讀的緣故。如此評價語對朗讀技巧作精確分析,學生練起來有章可循,朗讀能力自然會提高。學生朗讀時的表情、體態也是重要內容之一,就是通過教師的身體態勢對朗讀中的語音、語調變化作形象化的演示。采用符號、圖形也能起到同樣的審美作用。例如,古詩教學中節奏線的運用,使學生體會詩歌的音韻規律,感受其間的音樂美。通過朗讀再現自然的美,從而去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拓寬學生的形象思維,培養他們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三、加強學生朗讀思維的發展
古人云:“口誦心惟。”這里的“誦”不僅僅是“口”的發音活動,同時也包含了豐富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是讓學生認識語言、品味語言的過程。不但能提高學生的認識,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在思考的同時自然就會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經歷去判斷事物。除了訓練學生“讀到位”“邊讀邊想”之外,一是要善于發現并及時糾正學生的一些不良讀書習慣,如,唱讀、語速過緩、平淡乏味等;二是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指導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適當進行圈點勾畫,以把握閱讀內容的重點、要點和找出理解方面的疑難之處;三是要讓學生熟悉并學會運用速讀、跳讀、精讀、略讀、賞讀等多種讀法,并逐步學會根據自己的閱讀需要來選擇不同的讀法。如果教師有機地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學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惡的能力,更能收到“教書育人”的效果。總之,學生“讀”的良好習慣養成了,必然會受益終身。
(作者單位 青海互助哈拉直溝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