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銀鳥
摘 要:由于受地區經濟條件的限制,農村初中教學條件較差,教學設備相對落后,教學資源相對匱乏。更由于農村教師身處窮山僻壤,外出學習機會較少,農村初中語文綜合實踐課基本處于擱置狀態,或者是把活動課的內容當作課堂教學的閱讀訓練和作文閱讀的外延。談了農村初中上好語文綜合實踐課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農村;初中;語文;綜合實踐課
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一、轉變教學觀念,全面提高自身素質
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是對語文課本學習的提升與拓展,它要求把聽、說、讀、寫融于一體,尤其是把寫作與口語交際滲透于綜合性學習中,既提高學生的寫作與口語交際能力,又突出學習過程中的探究性,培養學生搜集資料、篩選信息和研究問題的能力。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必須認識到語文綜合實踐課的重要意義,更要具備駕馭活動課的教學能力。
俗語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得有一桶水。”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教師的一桶“死水”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教師得締造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且是源頭豐厚的活水,要隨時能激起學生思維創新的浪花。語文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先進的教學思想,學習優秀教師成功的經驗,不斷地加強閱讀,豐富自身知識的積累,才能靈活自如地駕馭課堂,指導學生活動。因此,轉變教學觀念,全面提高自身素質,是上好實踐課的關鍵。
二、關注社會熱點,培養學生活動的興趣
“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生活和語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引領學生進入生活中的語文世界后,學生會發現,生活中的語文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例如,汽車的增多帶來的環境保護的問題;網絡和電腦病毒;初中生該不該擁有手機……這些熱點都為綜合性學習提供了豐富的選題,教師合理地進行引導,使學生深度思考處理信息,讓學生感受到大語文的妙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三、挖掘本地資源引進活動的“源頭活水”
江澤民同志曾經說過:“只有教師富有創新精神,才能培養出創新人才。”在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本地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運用靈活的教學策略,創造性地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我們學校地處小浪底庫區邊緣,西接國家級五A級景區——龍潭大峽谷,北邊是素有“黃河明珠”之稱的荊紫山,這些獨特的自然景觀資源,為我們開展語文綜合性活動提供了廣闊的資源平臺。譬如,綜合性活動“到民間采風去”,為了讓學生對豐富多樣的民間傳說和傳統習俗有更深刻的領悟,在學習此單元開始時,我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中,讓他們一開始就對身邊的民間文化關注起來。從荊紫山的名字由來到龍潭峽谷中各景點的傳說,從祖輩口中聽到的黃河故事到“三月三”廟會的傳統習俗等,都在學生的調查和回顧中鮮活起來。通過搜集、調查,學生知道了五龍潭、刀碑石等的來歷,掌握了不少的節日習俗,體悟了家鄉別具特色的風俗習慣,從而加深了學生對家鄉的眷戀,加強了鄉土文化與生活實踐、語文學習的溝通。因此,我們在進行語文教學,特別是開展綜合性語文實踐活動時,應放開手腳讓學生參與,使他們在活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通過合作,使他們能分享其中的快樂。
總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應充分利用好本校、本地的教學資源,充分發揮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作用,盡力開展好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
參考文獻:
陳茂云.淺談如何上好初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中國教研創新導刊,2012.
(作者單位 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石井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