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真真 朱正安
關鍵詞:高校校報;文化版面;光明日報;校園傳媒
摘要:長期以來,高校校報文化版面主要以文藝副刊形式出現,其形式和內容相對單一、瑣碎,往往成為新聞版面的補充甚至附庸。為加強高校校報文化版面的創新,運用內容分析法對國家級報刊《光明日報》主要文化版面進行分析,發現近年來《光明日報》文化版面相關文章數、配圖數、欄目數均大幅度增長,選題策劃緊扣國家文化政策,稿件類型靈活多樣,注重深度報道和發表評論性文章。由此可見,要開拓高校校報文化版面的新天地,就不僅要重視高校校報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作用,還要加強高校校報文化版面的選題策劃,加大文化版面的配圖數、欄目數,精心打造高校校報的視覺文化,同時加強校報文化版面編輯隊伍和評論員隊伍的建設。
中圖分類號:G216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9-4474(2013)06-0059-06
一、引言
大學肩負著人類文化傳承創新的歷史使命。大學文化是一所大學的靈魂,是大學生存和發展的內在力量,對師生的影響非常深遠。大學文化的傳承創新,對整個社會文化創新和發展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其影響力甚至超越大學校園本身〔1〕。以校報為主流媒體的高校校園傳媒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如果大眾傳媒除了傳播信息和知識外,還承擔著社會意義與主流價值建構、引導的功能〔2〕,那么校園傳媒在履行傳播校園信息、引導校園輿論的核心功能的同時,對于大學文化建設同樣有著可資挖掘的潛力和實現媒介價值的空間〔3〕。校園傳媒自身具備的文化特質,已然成為大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校校報是學校黨委的機關報,也是大學校園的主流媒體。高校校報作為紙質媒體,相對于電子媒體的多元性和流動性來說,具有權威性、準確性、可讀性等優勢,承擔著校園信息傳播、師生信息服務、展示學校對外形象等職能。而校報文化版面更以其獨特的文化特質,在促進大學文化建設、承載大學精神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長期以來,高校校報文化版面主要以文藝副刊形式出現,體裁以風格清新、品位高雅的隨筆、雜文、詩歌等為主,其形式和內容相對單一、瑣碎,往往成為新聞版面的補充甚至附庸。很多高校校報的副刊在對大學文化深層次的闡釋乃至構建方面存在一定不足,沒有很好地起到引導大學文化發展的作用。因此,如何加強對高校校報文化版面的創新,是本文需要研究的問題。
通過文獻的閱讀和整理,我們發現之前對高校校報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辦報技巧、圖文形式等技術性問題,很少從大學文化的角度對高校校報進行研究分析。本文使用基于傳播學的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對國家級報刊《光明日報》的主要文化版面進行分析,以期對高校校報文化版面創新有所借鑒。之所以選擇《光明日報》,主要基于以下兩方面原因:第一,《光明日報》和高校校報的讀者對象都以知識分子為主,是“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第二,《光明日報》素以文化見長,重點報道教育、科技、文化、理論等領域的新動態、新突破、新理論、新成果以及知識分子典型人物,是“權威的思想理論文化傳播平臺”。近年來,該報文化版面多次擴版,在社會上影響廣泛。因此,選取《光明日報》作為分析對象,對高校校報文化版面創新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二、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的分析方法為內容分析法。內容分析法是通過對書籍或其他信息媒介進行非介入式的分析而得到研究結果,分析的內容并不會因研究者的參與或介入而受到影響。因此,內容分析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廣泛應用于社會學、傳播學和其他社會科學中。內容分析的程序可以分成四個相互聯系的任務或者步驟:(1)定義研究問題;(2)抽樣與分析單位;(3)類目建構與編碼;(4)樣本內容分析結果(詳見第三部分)。
(一)定義研究問題
本文重點分析《光明日報》文化版面的特點,對文化版面體現出來的選題策劃思想、稿件體裁分布情況以及稿件來源等進行研究。
(二)抽樣與分析單位
本文選取《光明日報》的主要文化版面作為研究對象,從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的報紙中每一季度隨機抽取一周的報紙作為樣本①,共84份樣本。選取的《光明日報》文化版面主要有:讀書、光明講壇、光明文化周末、國際文化、國學、美術、美術評論、人文建筑、人物、攝影、書林、書評、文化、文化產業、文化觀察、文化體制改革、文化遺產、文薈副刊、文學評論、文藝評論、藝術評論、作品等。
(三)類目建構與編碼
根據研究目的和需要,本文在內容分析部分制定的類目包括:文化版面的稿件類型、稿件主題、稿件篇幅、署名作者來源。具體闡述如下:(1)稿件類型。主要根據新聞體裁的分類來對稿件類型進行劃分,分為通訊、消息、專訪、評論、散文、詩歌、小說、回憶錄、報告文學、實錄、觀點薈萃、其他。(2)稿件主題。主要結合版面主題進行了劃分,分為國學、讀書、文藝、人物、攝影美術、影視戲劇、國際文化、人文建筑、宏觀文化。(3)稿件篇幅。根據稿件字數的多少分為200字以下,200~800字,800~1500字,1500~2500字,2500~5000字,5000字以上。(4)署名作者來源。本文將署名作者來源的稿件進行劃分,分為新聞記者(本報記者、本報通訊員、外報高級記者、新聞觀察員等)、文化學者、文化專家(作家、畫家、書法家、詩人、文藝評論家等)、公務員、其他。
三、樣本內容分析結果
本文先對所抽取三年(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目標樣本中文化版面基礎數據作總體概述,然后對目標樣本進行具體分析。
(一)總體概述
總體來看,在《光明日報》文化版面抽取的84期樣本中,文章總數為401篇,配圖總數為574幅,明確標示有欄目名稱的欄目總數為141個(詳見表1)。
從表1可見,文化版面的文章數、配圖數、欄目數三年來均呈遞增趨勢。從文化版面文章數來看,三年來的逐年增幅分別為11.82%、36.59%,其中2012年上半年達94篇,占樣本總數的23.44%。這與《光明日報》文化版面在2012年改版密切相關,從2012年開始,《光明日報》每周增加“光明文化周末”8個版面,包括“文薈”和“藝萃”兩個周刊。從文化版面配圖數來看,三年來的逐年增幅為40%、43.96%,大于文章數量的增長,其中2012年上半年達167幅,占樣本總數的29.09%。從文化版面欄目數來看,三年來的逐年增幅為2.94%、105.71%,其中2012年上半年明確標示出欄目名稱的文化版面欄目有50個,占樣本總數的3546%。
可見,近年來《光明日報》文化版面的文章、配圖和欄目的數量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長,其中配圖和欄目的數量相比三年前翻了一番。這一方面說明文化版面在《光明日報》中的分量越來越重,另一方面說明《光明日報》越來越注重配圖在文化版面中所發揮的作用,同時也加強了文化版面欄目主題的策劃和設計。
(二)稿件類型
通過對文化版面401篇稿件的分析(見表2)可知,“評論”是文化版面最常見的稿件類型,所占比例為31.17%。此處的“評論”,主要包括文學藝術評論、書評、讀(觀)后感等。其次是“散文”,這類所占比例為18.45%,主要包括雜文、隨筆、小品等。而“通訊”和“消息”分別占10.72%和9.48%。
從樣本三年來的分布情況來看,“評論”也是最常見的稿件類型,雖然所占比例有減有增,但絕對數量依然保持最多。這與高校校報文藝副刊以散文、小說等副刊體裁為主不同,《光明日報》文化版面大量采用“評論”類型的文章,不僅提升了文化版面的理論水平和文化品位,也增強了報紙的吸引力。當然,“散文”仍然在文化版面中占據重要地位,所占比例依然保持逐年上升的趨勢,尤其是在2012年上半年增加至31篇,其中新開辟的“光明文化周末”版面占23篇。
文化版面的五分之一是“通訊”和“消息”類的文章,既傳播最新文化資訊,同時又兼顧報道的深度和廣度。“通訊”和“消息”所占份額基本相近,都保持在十分之一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專訪”和“實錄”呈穩步增長趨勢。“專訪”主要指人物專訪,《光明日報》文化版面往往用整個版面來深入報道一至兩位人物,與此相關的欄目也相對固定,有“走進大家”、“人物志”等。“實錄”主要指訪談錄、演講錄、發言實錄、研討會對話錄等,集中刊載在“光明講壇”、“國學”、“讀書”、“文化”等版面。“實錄”的特點是原汁原味記錄和整理所講述的內容,現場感較強,對讀者有較大的吸引力。
而“觀點薈萃”主要指圍繞文化主題形成的專家觀點的匯總或摘錄。這一稿件類型在文化版面上也給人以新穎的感覺。《光明日報》文化版面三年來這類稿件涉及的主題有美術館建設、區域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建黨90周年優秀電視劇和優秀電影等。這類稿件的特點是觀點鮮明精煉,剖析較深入,思想性和現場感較強,讀者可以汲取各個層面專家的觀點。
(三)稿件主題
稿件主題反映了報紙編輯對文化版面的策劃和設計思想,同時也反映出社會文化熱點問題的分布狀態。
由表3可見,“讀書”和“文藝”是最常見的稿件主題,所占比例分別為24.19%和23.94%。本研究中,涉及“讀書”主題的稿件,以《光明日報》
“書評”、“讀書”版面為主,包括書評、書目介紹、書
籍出版等。而“文藝”主題涉及范圍主要包括文學
作品、文藝評論等。從這兩個主題的樣本總量來看,“讀書”和“文藝”分別為97篇和96篇。可見,對于書籍的推廣、宣傳以及深入評論,是《光明日報》文化版面策劃的重點之一,這也與國家大力推動國民閱讀,提高國民整體閱讀水準的相關政策密切相關。而“文藝”一直是文化版面的重頭戲,優秀的文學作品和文藝評論,能夠增加文化版面的可讀性,提升思想深度和文化層次。
“攝影美術”和“影視戲劇”所占比例都在10%以上,分別為14.21%和10.72%。“攝影美術”主題的稿件所占比例在近年來得到較大提高,尤其在2012年上半年達到23篇。其之所以越來越受到重視,是與“攝影美術”對美化版面、吸引讀者眼球、陶冶文化情操的重要作用有著密切的聯系。“影視戲劇”主題稿件所占比例在近兩年來也得到較大的提升,這應該與國家推動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的政策密切相關。
“國際文化”主題稿件占4.74%,雖然所占比例不大,但是三年來一直呈穩步增長的趨勢,說明文化版面越來越重視推介國際文化,開拓讀者的國際文化視野。
(四)稿件篇幅
通過對稿件篇幅的分析,可以了解《光明日報》文化版面稿件的配置情況。
從表4可以看出,800~1500字是最常見的稿
件篇幅,所占比例為30.92%,其次是1500~2500字,占22.94%。這兩種篇幅的稿件數量超出總數的一半,但所占比例三年來都呈下降態勢,分別從35.45%和27.27%下降到24.40%和2024%。而200~800字篇幅的稿件呈穩步上升趨勢,從818%上升到28.57%。這應該和報紙為吸引受眾閱讀而采取的短文化、分割化、組合化報道有關〔4〕。
2500字以上篇幅的稿件所占比例為18.46%,雖然不到五分之一,然而保持著相對穩定的態勢。這些稿件以評論、實錄(訪談錄、演講錄、發言實錄、研討會對話錄)、通訊、專訪、散文等為主,反映出文化版面在版面容量有限的前提下,依然注重報紙在深度報道方面的優勢(詳見圖1)。
(五)署名作者來源
作者來源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文化版面的組稿來源。筆者在研究中發現,很多文章沒有明確署名,因此本研究僅對署名作者來源的稿件進行統計(見表5)。
從表5可以看出,在署名作者來源的稿件中,來自“文化專家”(作家、畫家、書法家、詩人、文藝評論家等)和“新聞記者”(本報記者、本報通訊員、外報高級記者、新聞觀察員等)的稿件最多,分別占31.82%和30.68%,這兩方面的稿件超過了署名作者來源稿件總數的60%,且絕對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根據統計,來自“文化專家”的稿件形式多樣,多以散文、文學作品、書畫、評論等為主;來自“新聞記者”的稿件多以通訊、專訪等深度報道為主。
四、研究結論和建議
(一)《光明日報》文化版面的總體特征
根據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光明日報》文化版面的分量越來越重,相關的文章數、配圖數、欄目數均得到大幅度增長,尤其是配圖數量的增長遠遠超出文章數量。從稿件類型來看,“評論”和“散文”類型最為常見,同時注重“專訪”、“通訊”等深度報道,還采用了“實錄”、“觀點薈萃”等比較新穎的稿件類型,增加了文化版面的現場感和吸引力。從稿件主題來看,“讀書”和“文藝”主題是文化版面策劃的重點,同時也加強了對“攝影美術”和“影視戲劇”類主題的策劃。從稿件篇幅來看,文化版面稿件篇幅兼顧了讀者的閱讀習慣和報紙深度報道的需要,200~800字的小篇幅稿件呈穩步上升趨勢,而中長篇幅的稿件更注重發揮報紙深度報道的優勢。從署名作者來源來看,來自“文化專家”和“新聞記者”的稿件各占據較大比例,說明提高稿件質量要堅持對外約稿和對內培養隊伍的原則,進行“兩手抓”。
(二)對高校校報文化版面改革創新的建議
根據對《光明日報》文化版面的分析,結合高校校報的情況來看,我們認為當前的高校校報的文化版面的創新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來體現:
一是要重視發揮校報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在傳統意義上,傳媒往往被認為是文化的載體,是傳播文化的工具。而人類進入現代社會以來,傳媒作為主導“文化形式”不僅得到了確認,而且傳媒和文化之間的關聯意義也隨之發生了令人驚異的新變與延伸〔5〕。哈羅德·英尼斯在《傳播的偏向》中提到傳播學者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在其著作中提出了“媒介即文化”的命題〔6〕。傳媒和文化的關系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傳媒是文化的載體”這樣簡單,傳媒本身的文化特質決定了傳媒以及傳媒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說,校園傳媒不僅僅是傳播大學文化的載體,更是大學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作為校園主流媒體的高校校報,應該以自己的獨特優勢把自身的文化特質不斷植入大學文化機體之中,既對大學文化的各要素進行有效傳播和結構性整合,又作為大學文化的一部分來影響和構建大學文化,進一步推動大學文化的發展。
二是加強對高校校報文化版面的選題策劃。文化版面不僅要有“文藝味兒”,即通過刊登優秀的文學作品來體現大學文化,還應該豐富報紙的文化內涵,從內而外增添“文藝范兒”。高校校報要從構建和提升大學文化的角度出發來加強選題策劃,敏銳捕捉校內外文化熱點和文化焦點,既傳承優秀的大學文化,又引導大學文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繁榮發展。同時,高校校報還應該拓寬思路,汲取各種新聞體裁的優勢,用新聞的眼光來做文化,用文化的眼光來做新聞,尤其應加大文化版面的深度報道力度,提升報紙的文化品位,增強報紙的思想深度和吸引力。
三是精心打造高校校報的“視覺文化”。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孟建教授指出,視覺文化既是一種文化形態的轉向,同時也是一種傳播理念的轉向,視覺文化的特征決定了文化傳播在生產、接受以及整個流通機制的新的變化〔7〕。隨著人們閱讀習慣的“快餐化”、“圖像化”,報紙應在體現報紙精髓的文字閱讀和迎接視覺文化的猛烈沖擊之間尋找到一個平衡點。高校校報要重視配圖在打造“視覺文化”中的作用,一方面提高配圖質量,通過精心挑選搭配的圖片折射出報紙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可采取靈活多樣的配圖形式,將配圖和文字巧妙地結合起來,使二者相得益彰。
四是提升校報文化版面編輯的業務能力和文化素質。文化版面辦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編輯隊伍的水平。一方面要提升編輯自身的文化理論修養、文化知識修養和職業道德修養等各項基本素質,同時,要注重培養一批優秀的通訊員和評論員,加大推出深度報道和評論文章的力度。另一方面,要大膽開拓思路,提高創新能力,多方努力聯系,積極向文化名家或優秀的文藝工作者約稿,以吸引校內外更多的優秀稿源。只有具備一支文化底蘊深厚、理論功底扎實的文化版面編輯隊伍,才能創新辦報思路,引領大學文化,開拓高校校報文化版面的新天地。
注釋:①
選擇一周的報紙,主要是因為每周的整體版面變動不大,而一周內版面會有較大變化。之所以選擇2012年6月以前的報紙,主要因為《光明日報》在多次擴版改版的基礎上,于2012年對文化版面進行了重大改版,增加了“光明文化周末”,包括“文薈”和“藝萃”兩個周刊。
參考文獻:〔1〕
曹國永.文化傳承創新:大學的責任與使命〔J〕.高校理論戰線,2012,(3):39-41.
〔2〕陳偉軍.傳媒文化內蘊與價值流向探析〔J〕.學術論壇,2010,(11):165-168.
〔3〕李衛東.校園媒體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作為〔J〕.中國高等教育,2010,(19):50-52.
〔4〕孔祥武.新聞報道中的專家圖像——對《中國青年報》專家意見報道的內容分析〔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6,(13):69-77.
〔5〕劉文輝.傳媒的“文化力”——關于中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傳媒發展的文化學考察〔J〕.東南學術,2010,(4):91-97.
〔6〕哈羅德·英尼斯.傳播的偏向〔M〕.何道寬,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28.
〔7〕蘇狀.中國視覺文化傳播研究發展綜述〔J〕.當代傳播,2011,(5):37-40.
(責任編輯: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