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財富全球論壇落戶成都
2013年《財富》全球論壇于2013年6月6-8日在成都舉行。這是該商業盛會繼1999年在上海,2001年在香港和2005年在北京舉辦后第四次落戶中國,也是該論壇首次落戶中國中西部腹地城市。此次論壇的主題是“中國的新未來”,論壇日程將聚焦于中國國內經濟的演進、中國西部地區的發展以及中國在全球視野中所扮演的新興角色。
@張高麗: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穩定也需要更多的中國元素。截至2012年底,中國累計批準外商投資企業74萬多家,外商直接投資超過1.2萬億美元,《財富》500強企業中已有400多家來華投資。預計今后五年,中國將進口10萬億美元左右的商品,對外投資規模達到5000億美元。中國新一輪改革大幕已經拉開,中國將一如既往地歡迎和鼓勵各國企業來華投資興業,保護好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為各國企業提供分享中國改革紅利發展成果的機會。其中做出進步。
@保爾森:中國政府已正確診斷出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并拿出了正確的“解決處方”,那就是急需解決的發展模式。過去的經濟發展太過于依賴國家投資、基礎設施和商品出口,這種發展模式已出現一些問題,未來需要向家庭消費和服務業轉變。中國經濟的未來在于私營經濟的發展,私營經濟能提供稅收和就業,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在這一轉型中,政府要做小角色,市場應該發揮更大作用。@布萊爾:中國經濟增長可能將進入一輪調整,中國對信托的管理、大宗商品購買、人才市場產生的變化都將對外圍世界產生明顯的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需要清楚地認識下一階段宏大計劃中涉及的改革的難度。世界需要中國的穩定,這一穩定將確保過去五十年來世界和平發展所取得的成果得以延續。無論對于身處危機的歐洲還是開始面臨經濟減緩的中國,都需要結構性的深入改革。
@蔡洪斌:常來中國的人對中國經濟很樂觀,但從不來中國的人總是預測中國經濟將崩潰。中國經濟從投資驅動增長轉向消費驅動增長模式需要一個過程。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效果并不在于投資的數量多少,而是在于資本配置效率,關鍵要判斷如何進行投資、誰來進行投資、怎樣投資、誰為投資負責。
@楊元慶:城鎮化是非常好的發展方向,更多人口進入城市后,可以提振消費,旺盛的消費力可以驅動中國持續發展,但要讓人放心消費,還需要看政府的水平,包括提高職工工資、創造更好的消費環境、降低消費門檻,其中就涉及到稅制問題,17%的增值稅應該改變。
“差錢嗎?”
近期,平常在人們眼中最“不差錢”的銀行出現“流動性”風波。從5月份以來,金融市場的資金利率全線攀升,加上6月上旬市場盛傳的光大銀行與興業銀行同業拆借違約事件,整個市場像抽筋一樣緊縮流動性。受此影響,6月24日,兩市齊創今年來調整新低,滬指失守2000點,創2009年8月31日以來最大單日跌幅。
@高菩文:近期銀行間市場短期利率大幅度飆升的影響可以概括為三波沖擊。第一波沖擊是銀行間資金的極度緊張,這是已經發生的;第二波是影子銀行體系面臨的沖擊,表現為票據和理財產品利率的飆升,目前第二波沖擊已經開始顯現。那么第三波就是對實體經濟的沖擊,信用收縮使得疲弱的經濟加速下降。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是否要為最壞的情況做好準備?
@余豐慧:一旦央行采取降準等放水措施,在實體經濟不景氣、股市低迷等情況下,釋放出的大量流動性必然大舉進入到房地產領域,必將威脅樓市調控,進一步推高房價。反過來,只要央行按兵不動,銀行間資金鏈條繼續繃緊下去,房地產泡沫必然刺破,房價必將掉頭。
@徐瑾:全球最大央行冷眼旁觀全球資金最為雄厚的中國銀行業邁入“差錢”行列,揭示了政府正有意控制貨幣增長速度。然而,如果說今天的收緊是對過去寬松貨幣政策的補救,那過去的寬松貨幣政策或許是一個錯誤,但是今天的收緊就是以一個錯誤修正另一個錯誤。在恐慌期間央行應為有需求的銀行提供充分的、高利率水平的流動性,該出手時應出手。
@張承惠:盡管市場資金頻頻告急,但是當前貨幣政策并非收緊,而是資金沒有流人實體經濟,部分進人產能過剩行業,部分在金融體系內部空轉。從中國經濟目前的現狀來看,降息難以引導資金從金融體系流入實體經濟,“大幅注入資金”將助長資金自我循環和舊的增長模式延續,很可能使正在進行的經濟結構調整半途而廢。
@人民日報:面對當期行情,有人建言,請證監會立即救市,請央行開閘放水,請匯金、中投等中央金融機構托市……其實,證監會不是股市的“奶媽”,央行也不是。這些所謂的“救市”和“托市”之舉絲毫無益于一個完善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建設。
@馬光遠:中國監管層發動了一場“可控”的金融危機,試圖逼迫各大銀行將從資金空轉和不良產能中釋放出來,投向實體經濟中潛在的優質資產,以解決中國經濟中長期存在的資本錯配問題。因此,這場軍演肯定會教訓一些膽大妄為的機構,但絕對不會發生“雷曼兄弟”那樣的雪崩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