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
山寨一詞源于廣東話,最初是指一種由民間lT力量發起的產業現象,表現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以新增產品功能、華麗的外表設計以及低廉的價格贏取消費者而盈利。如今,山寨一詞已經成為網絡流行語,并漸漸成為了一種經濟文化形態。
在近期召開的2013年成都《財富》全球論壇中,“山寨”成了會議前瞻的關鍵詞。看看身邊,被山寨的品牌和產品遍地開花。這些“山寨”巧妙的捕捉了人們獵奇、從眾的心態,以低廉的成本和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將時下的流行元素和科技成果帶到尋常百姓的生活中,形成了一個備受關注的“山寨”時代,更有網友用“Made in China”來作為“山寨”的英文翻譯。
從名詞上升到文化
山寨一詞,古已有之,原本是作為平民百姓集體群居的建筑群落,但在歷史的演變中漸漸衍生出了新的社會意義,比如《水滸》中的梁山泊就是山寨,是與廟堂、官府相對應的地方,既可與官方、正統勢力對抗,也可以接受招安,成為官方的一員。
在近年,山寨一詞再度流行,被賦予了更新潮的含義。率先喊出“山寨”的是廣東某些地方的IT行業,模仿市場上流行的手機樣式,進行整合創新,生產出質量不錯而又價格低廉的新穎手機,由于沒有生產許可、授權,走得又是“野路子”,因此被稱為山寨手機。
前例一開,山寨現象便一發不可收拾,山寨包包、山寨游戲機、山寨數碼產品等等,不一而足。并漸漸形成成為了一種“山寨文化”,打著市場的擦邊球,游走與行業政策的邊緣,引發不少爭議。
如今,“山寨”已經融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是侵權的仿制產品還是大眾化、輕松搞笑的娛樂題材,“山寨”漸漸走出物質層面,就連前幾年中央電視臺在報道“山寨”現象時,也將之評論為“從經濟行為逐漸演變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
不是不好,只是沖擊了“正統”
從“山寨”開始走紅起,爭議就不曾停息,許多學者對其抱著批評的態度,在他們看來“山寨”是一種立足于剽竊他人知識產權獲益的行為,無論是商業產品還是文化創意作品,“山寨”們以極低的成本獲得了超預期的利益,同時還打擊了“正版”的市場,本質上是違背市場道德的。
雖然被貼上了偽造、惡搞等負面標簽,但在生活中還是有許多“山寨”成功的案例,例如借鑒美國《老友記》拍攝的《愛情公寓》連掀收視高潮;號稱中國“iPhone”的小米手機銷量非凡:從荷蘭引進的《中國好聲音》的成功等等。通過分析這些成功案例,我們可以看出,真正的“山寨”并不僅僅是單純的生搬硬仿,如果融人了獨特的元素,甚至會較原產品更具獨到之處。
就拿山寨手機來說,它們往往集合了很多優質品牌的長處,結合平民消費者的需求增加了新的功能,不可不說其中既有創意也有創新,更讓人們享受到了實惠。但即便如此,社會上反對“山寨”的聲音依舊響亮。
正如古代的山寨是正統勢力圍剿的對象,在現代,“山寨”與“正統”的角逐也不曾停息。事實上,在科技不斷鼎新、普及的現代,技術秘密有時就像一層窗戶紙,一捅就破,“山寨”較之正統也僅僅是少了一點創新而已。“山寨”之所以會被“正統”所圍剿,真正的原因在于“山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這些品牌和技術處于領先地位的企業的壟斷地位,割去了一部分的市場,這才受到了“正統”們在輿論等方面的重重打壓。而世上也不乏人云亦云者,他們慣于附和,齊聲反對“山寨”,致使“山寨”遲遲無法正名。
其實,“山寨”應該重新定義為對原有事物進行的創新再造。只要不是無底線的模仿,能夠形成相應的監管和引導,“山寨”不但能成為萌生新產品的搖籃,更可以對“正統”產品在價格定位、惠民實用、創新升級等方面起到良好的刺激和促進作用。
創新路從“山寨”開始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布的《2012年全球知識產權指標報告》指出,中國知識產權局所接受的專利申請數量連續超過日本及美國,在2011年成為世界第一,無論在新型專利、商標,或是工業設計的申請數量方面,中國都是最多的國家。這樣看來,似乎中國正在成為全球創新者的樂園,其實不然,業內人士會告訴你,這些專利申請,實際上是中國掌握歐美先進技術后的法律規避動作,簡單說來,就是在購買一件歐美科技產品后,對其零件和構造技術的逆向推演,稍加改造后申請新專利。
雖然這種山寨式的創新可能為許多人詬病,但“山寨”確實是縮短我國與發達國家距離的最實用和有效的路徑,否則,二戰后的中國連一臺拖拉機都生產不了,又如何在短短幾十年內迅速崛起呢?即便是現在科技實力領先的日韓,在發展初期也是運用了大量的山寨手法,不斷推陳出新才有了現在的世界地位。因此,“山寨”可以說是我們過去30年積累下來的創新基礎,另起爐灶的代價實在難以承受。
著名的例子是神舟飛船。神舟飛船在結構上借鑒俄羅斯的聯盟TM飛船,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很多。神舟飛船與聯盟TM飛船相比,有很多創新,技術更先進,尺寸和質量也更大。神舟飛船的軌道艙可以在軌道上長期運行,實現了從飛船到空間站的平滑過渡——這個設計全面超越了前蘇聯/俄羅斯的東方、上升、聯盟和美國的水星、雙子、阿波羅等諸多飛船。
模仿和借鑒是必要的,若總是跌跌撞撞地跟在別人身后,那么等待的是永遠的落后和殘羹剩飯。當然,成功的最大撐力仍然是創新,“山寨”只有速度,卻沒有創新的高度,永遠“山寨”也是不可取的。正如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所說,現在我們處于從模仿型向創新型過渡的階段,要有學習有模仿,但還需要通過努力培養創新文化、精神和氛圍。“當創新水平越來越高,形成、擁有和使用的知識產權越來越多越來越好時,‘山寨將慢慢收縮。”
立足“山寨”更要超越“山寨”
我們雖然要為“山寨”正名,繼續走仿制與創新結合的路,但我們也要看到企業的惰性會導致“山寨”成為創新的障礙。長期依賴“拿來主義”,特別是當“山寨”形成思維定式,凡事都想著如何山寨,對中長期經濟發展的危害就會加大。就像一些學者警告說,山寨現象“將吞噬掉整個民族的創新能力”。雖然尖銳,但其中道理不可忽視。
事實上,當前中國大量知名公司都是山寨型企業,很少有屬于自己的專利,一旦走出國門,很容易遭遇知識產權壁壘,2004年中國DVD產業在國際上慘遭滑鐵盧就是明證;另一方面,“山寨”也導致了中國企業缺乏高端品牌,只能走“山寨+低價”的營銷戰略,這或許能讓企業風光一時,但絕對不可能盛行一世,像2∞3年的長虹一樣,以對美出口從上一年的30萬臺猛增至300萬臺而名聲大噪,卻因為售價過低導致美國發起反傾銷,隨后幾年,中國電視幾乎無法進入美國市場。
風險顯而易見,但為何中國企業為何始終對低價戰略情有獨鐘?答案其實很簡單:一是對自己的產品沒信心,不敢賣高價;二是低價已經成為它們的習慣性動作。包括海爾、聯想、TCL這些重量級企業,在國際化的道路上都走得坎坷艱難,這就是“山寨”未能及時轉化為企業自生動力的苦果。
綜觀國際企業,無一不走“名牌+高價”路線,中國企業應該尊重國際企業的基本規則,在進入國際市場之前,學會尊重知識產權,告別對“山寨”的依賴,在學習外來先進技術的基礎上,走出自主研發的路,重塑品牌形象,逐步超越山寨化,讓企業向市場價值鏈的高端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