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紅

筆者通過對我國中文期刊中關于“檔案文化產業”方面的文獻進行統計分析,試圖明晰國內檔案界學者的研究趨勢及研究成果,以期對今后學者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指導檔案館的工作實踐有所裨益。
1 統計結果及分析
以中國知網《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為數據源,以“檔案文化產業”為“關鍵詞”進行精確檢索,剔除會議、簡報、2013年發表的論文及一稿多投的重復論文(重復論文只留取最先發表的),共篩選出相關論文文獻67篇。本文從文獻年度分布、期刊分布、主題分布及研究熱點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
1.1 年度分布
表1 文獻年度分布統計表
從表1可看出,有關檔案文化產業研究的論文發表始于2003年,并于2004年迅速達到高峰期,之后急劇下降,偶有探討者,一直到2011年再次掀起新一輪研究熱潮。統計結果表明,檔案文化產業的研究熱度與國家有關文化產業方面的宏觀指導思想是緊密聯系的?!拔幕a業”這一概念是在2000年《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正式進入人們視域的。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了“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方針,在此思想指導下,關于檔案文化產業的研究于2003年、2004年達到了高峰期。2009年,國家制定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2010年,“十二五”規劃的建議進一步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這一國家戰略又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引發了2011年、2012年研究的熱潮。
1.2 期刊分布
表2 文獻期刊分布統計表
從表2可看出,《北京檔案》對于檔案文化產業的關注度最高,共刊載文獻17篇,占總文獻數的25%。其次是《黑龍江檔案》,刊載10篇。《北京檔案》刊載文獻最多的原因,可能與京津滬渝檔案學會于2003年10月在京舉辦的以“檔案文化產業”為題的學術論壇有關。論壇結束后,《北京檔案》連續6期以“眾說檔案文化產業”為題展示了論壇的成果。
筆者結合年度對文獻期刊又進行了統計,結果顯示,重量級期刊《檔案學通訊》、《檔案學研究》刊載的文獻數量不多且基本集中于2003年、2004年,2005年后整體核心期刊刊載文獻都比較少。這從一個側面說明關于檔案文化產業的理論研究目前還不夠系統和深入。
1.3 主題分布及研究熱點。通過對篩選文獻的研究主題進行統計,結果表明,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檔案文化產業的概念;檔案文化產業的內容;影響檔案文化產業發展的因素;檔案文化產業的發展思路、建設對策;檔案文化產業的可行性探討等方面。由于檔案的特殊性及檔案館的文化事業屬性,造成了檔案文化事業和檔案文化產業在學者胸中的激烈碰撞,于是“關于檔案文化產業的可行性問題”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和研究的熱點。
2 研究主題分析
2.1 檔案文化產業的概念。研究檔案文化產業問題,首先要弄清“檔案文化產業”這一最基本的概念,要對其作定義性的科學表述。關于檔案文化產業的概念,學者們基本上有以下兩種表述。一種是以方立霏為代表的較為復雜的表述:檔案文化產業是一種以普及檔案觀念為經營方針,以推廣檔案整理理念和保管技術、傳播檔案文化內容為主要經營手段,以促進全社會檔案意識的提高、推動全人類檔案獲得更好保管和保護為己任的文化產業。一種是較為簡單的表述:檔案文化產業是立足于檔案資源,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來實現檔案的文化價值和檔案工作的服務功能的一項文化產業。這兩種表述大同小異,基本內涵相同,筆者更傾向于第二種簡明扼要的概念表述方法。
2.2 檔案文化產業的內容。檔案文化產業的內容,或者說是檔案文化產業的業務,主要是圍繞檔案文化資源而展開的一系列市場服務活動,綜合起來包括以下內容:檔案編研、檔案展覽、檔案寄存和代管、檔案教育培訓、檔案信息服務、檔案業務技術服務、檔案人才設備服務等。其中,檔案業務服務包括檔案復制、縮微、整理、編目、裱糊、修復等,還有檔案軟件的開發利用服務等。另外,有少數學者把與檔案資源有關的檔案的影視、動漫游戲、文化旅游以及檔案裝具用具的生產銷售、防蟲防霉藥品的銷售等也列入檔案文化產業的業務范圍。不過,對于此種說法,業界目前還沒能達成共識。
2.3 影響檔案文化產業發展的因素。檔案文化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產業,其發展任重道遠,有機遇,更有挑戰,認清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并加以解決才是正確之舉。鄭輝認為,影響檔案文化產業發展的因素主要是:人才缺乏、資金缺乏、館藏資源單一、原創性檔案文化產品匱乏。李海嘯認為,目前缺乏國家專項政策的引導扶持,沒有發展檔案文化產業的專項規劃。再加上長期受到檔案具有保密性的束縛,人們對檔案文化價值的認識也不到位,影響了檔案文化產業發展。
2.4 檔案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路及對策。檔案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路、建設的對策是檔案文化產業研究的重點內容,大部分論文對此作了闡述。方立霏認為:一要建立大檔案觀,普及個人及社會檔案意識;二要建設檔案數據庫,傳播檔案文化,提供檔案整理和保管的技術與設備;三要以檔案展覽為試驗田,圍繞展覽開發、推銷檔案文化產品;四要舉辦“檔案館文化日”“檔案文化周”等文化促銷活動。鄭輝認為,檔案文化產品開發要主旋律與多樣化并舉,雅俗結合,百姓喜聞樂見;要積極穩妥地推進產業化、市場化;增加檔案文化產品的“原創性”;加強高新技術的應用,吸引人們進行檔案文化消費。楊軼男等認為,發展檔案文化產業,首先,要促進檔案館產業化機制的形成,構建檔案館內在的投入與產出機制,理順投資者、經辦者和受益者之間的經濟關系;其次,要引進現代市場營銷策略;最后,要聯合社會力量,形成可持續的合作共贏的產業鏈。
2.5 研究熱點:檔案文化產業的可行性。經統計,關于檔案文化產業是否可行的探討性、辯論性論文占將近25%,可見,對于檔案文化產業的爭論熱鬧非凡。自文化產業在國內興起后,檔案界便開始了檔案文化產業的激烈爭論,并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兩種觀點。
2.5.1 贊成觀。認為檔案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的必然,是檔案事業發展的客觀要求,并且有著廣闊美好的前景。如郭東升認為,“檔案館人應做發展檔案文化產業的先行者,檔案文化產業給檔案館事業帶來的是輝煌燦爛”,“檔案館做檔案文化產業應是其基本任務和工作職責之一”?!皺n案文化產業的建設不是空中樓閣,它的前景是廣闊美好的。檔案部門已經擁有了一定的社會基礎和技術基礎,關鍵是要轉變觀念?!?/p>
2.5.2 反對觀。認為檔案事業歸根結底是社會公益事業,追求的是社會效益?!鞍l展文化產業并不意味著凡是屬于文化的部分都可以當成產業來發展。檔案,作為一種公益性文化(非經營性文化),是不能歸屬到文化產業當中的?!薄皺n案館的事業性質是承擔由政府交給我們的為公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任務的純公益的文化事業性質,而不是面向市場發展文化產業的那種事業性質”,“不能將檔案事業或工作作為產業來經營”。
3 總結與思考
3.1 研究趨勢。學者對檔案文化產業的研究起初有些“盲目跟風”之嫌,國家關于支持文化產業的指導思想沖昏了一些人的頭腦,生拉硬拽把所有的檔案工作都披上“文化”的外衣,再扣上“產業”的帽子,不根據檔案及檔案工作實際,大搞“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于是,引發了2003年、2004年兩年學者們的激烈爭議。爭論結果還沒有十分明晰的時候,驟然風平浪靜了。筆者認為,2005年后的幾年沉寂,是學者們在熱潮過后進入了冷靜的思考期,思考后似乎認可了檔案文化產業,認識到發展檔案文化產業的確是迎來了機遇,同時也清醒地看到,在當前的體制下仍面臨著很大的挑戰,于是自2010年后開始腳踏實地思考檔案文化產業的具體出路,更多關注其建設對策、建設路徑問題。
3.2 研究成果。綜觀文獻,目前,關于檔案文化產業的研究除辯論性論文外,大多是應用理論研究,鮮見基礎理論研究。從應用層面提出的建設構想,對實踐的指導意義也不大。少數具體實踐性的研究也缺乏實踐操作性,到目前為止,也少有檔案部門對這些研究成果有所反應、有所行動??偟膩碚f,關于檔案文化產業的研究仍處在初級階段,不夠系統,不夠深入。
3.3 研究熱點的思考。關于檔案文化產業是否可行的爭論,仔細分析發現,其實這兩種相反的觀點也有共同點:首先,兩者都是為了弘揚檔案文化,繁榮檔案文化事業,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檔案文化需求。贊成觀認為:“檔案部門如果能拓展自己的產業,有一定的經濟收入,對檔案事業的發展也是一件好事情?!薄皺n案文化產業也是發展檔案文化、繁榮檔案文化的重要手段。”其次,兩者都認可檔案館開展經營性的檔案文化服務活動。反對觀說:“檔案事業不能產業化,并不意味著不能運用產業機制來推動檔案事業的發展?!薄皺n案事業不歸屬于文化產業,并不等于檔案部門不要發展文化經營活動,向社會提供有償的文化服務?!倍叨际菫榱藱n案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只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所占比重輕重不同而已。
根據國家統計局新修訂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標準,“檔案館服務”列入了“文化藝術服務”這一類別,說明檔案文化產業已得到國家層面的認可,發展檔案文化產業是不可阻擋的。綜觀學者們觀點中的共性,筆者認為,經營性的文化產業和公益性的文化事業并不矛盾。在堅持檔案館社會公益性事業為主的前提下,利用館藏特色文化資源的優勢和專業技術設備條件,培育檔案文化消費市場,促進檔案文化產業發展。中國文化產業大潮已經襲來,檔案文化產業這一支流匯入其中不可避免,但其發展之路仍困難重重,任重而道遠。
(作者單位:河南省南陽師范學院發展規劃處 來稿日期:2013-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