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吻


事實上,對于一個行業而言,新老更替是很正常的循環。之所以今年新買家群體格外“惹眼”,很大程度上與當前中國的藝術品市場處于回調期有關。
據各家拍賣公司粗略統計,2013年新進場買家購買額占據總成交額四成以上。新買家在經過兩年多的沉寂后,再次成為推動中國藝術品市場前進的生力軍,不僅推動春拍市場全面回暖,也讓整個市場對秋拍有了更多期待。
兩大因素催生新手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鑒于去年秋拍行業整體成績并不理想,在今年春拍開始前,行業內普遍預測“悲觀”。然而,新鮮血液的進入,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市場格局,還為市場注入了一針有效的“強心劑”,令業界為之一振。
“春拍涌現出一批新面孔,他們不是很懂行,但出手很利落,大家捧了個人場。”相對于市場人士對于新買家的驚喜和歡迎,一些老藏家或多或少有較為抵觸的心理。收藏大家馬未都曾對此調侃:“收藏界的小江小湖闖進了大鱷,風生水起,許多魚蝦四處逃竄,景象慘烈但也算是一道風景。直到大鱷吃得不消化了,江湖才恢復了平靜。”
不過此次春拍新買家的表現并不像老藏家所擔心的那樣“不守規矩”。根據幾大拍賣行的負責人透露,2013年新晉的藏家占到了總買家人數的40%以上。這個不小的百分比意味著拍賣市場熱度雖然在減退,成交雖然在下調,卻開始吸引越來越多的社會人士加入。
據雅昌藝術網數據以及從嘉德、保利、匡時、朵云軒等國內一流拍賣行已經公布的數據來看,所有的拍品成交價格都在合理的范圍內,沒有明顯為了制造新聞效應的抬價。可以說,如果不是幾個拍賣公司老總和高管主動透露,多數人并沒有感覺到有如此多的新買家人場。當市場不再掌握在幾個“超級藏家”手里的時候,市場運作才能公平、客觀、理性,市場機制才能真正建立和成熟。新晉藏家并沒有在拍賣市場上排山倒海,一擲千金,沒有因為腦門發熱而顛覆價值規律,沒有動用大手筆為市場洗牌,這種審慎和自制令人稱贊。另外,買家在不斷提高專業化眼光的同時也在提升自己的購買信譽度。比如2013年以7干多萬拍下唐寅《松崖別業圖》的買家在拍賣第二天就交割付款。這也讓拍賣行增添了信心。
事實上,對于一個行業而言,新老更替是很正常的循環。之所以今年新買家群體格外“惹眼”,很大程度上與當前中國的藝術品市場處于回調期有關。
“催生今年春拍新買家群體的出現,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是國內傳統投資環境的不景氣:二是拍賣企業經營思路的悄然變化。”華東師范大學藝術研究所副主任、教授胡榮勛指出,“除了受大的環境影響,從商業運作的角度分析,買賣雙方的變化必然存在相輔相成的關系,既基于新買家對市場價值的認識,也與拍賣公司如今不再執拗于高價、天價拍品,在兼顧的同時也更加注重拍賣的親民化、大眾化不無關系。這一點,今年春拍中各家推出各具特色的專場、無底價拍賣就能說明問題。可以看出,在市場回調的今天,相當一部分拍賣行為了應對生存發展的壓力,已在調整思路,摸索消費者心理,迎合市場。”
“今春進入拍賣場中的買家里,很多都是從未見過的新面孔。”北京華辰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甘學軍介紹:“新面孔增加是本輪春拍中的最大特色。買家格局發生了變化,而且這些新買家基本都是投資者,他們都以長線投資為主,很理性,在拍場上幾乎看不見跳躍式競價,而根據自身的需求理性出手。”
北京匡時董事長董國強也表示,新買家給藝術市場注入了一個新的活力,也使得他們對藝術市場的未來更有信心:“參與藝術品市場的人、關注市場的人明顯地增多,而且確實有很多生面孔,以及我們不熟悉的人進場,當然有更多的新買家進場可能是買一些相對來說價位不是最高的,中高價位的東西比較多,幾百萬或者一千萬、幾千萬的拍品還是老面孔、老買家買,但是我認為,秋拍的市場可能會比春拍更好,會讓一些觀望的或者想進入市場的人有更大的動力進入。
眾所周知,近年來不僅股市、房產低迷,就連近段時間,黃金價格也一改早前的強勢,連續出現調整。而在另一方面,大多數分析人士事先對于今年春拍并不看好,于是,古玩藝術品成為不少有投資意愿的人眼中的“下一塊洼地”,更有機會可淘。
除了受大的環境背景影響,從商業運作的角度分析,買賣雙方的變化必然存在相輔相成的關系,既基于新買家對市場價值的認識,也與拍賣公司如今不再執拗于高價、天價拍品,在兼顧的同時也更加注重拍賣的親民化、大眾化不無關系。這一點,從今年春拍中各家推出各具特色的專場、無底價拍賣就能窺見一斑。“可以看出,在市場回調的今天,相當一部分拍賣行為了應對生存發展的壓力,已在陸續調整思路,摸索消費者心理,迎合市場。”分析人士認為。
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陸鏡清的看法則更具一層“深意”,他認為,新買家的表現突出,還從一個側面印證了拍賣企業的品牌效應。有研究表明,理論上,品牌效應在公司成立5年后更加突出,5年、8年是敏感界限。陸鏡清表示,新買家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拍賣企業品牌的提升、發展。
新手如何買?買什么?
“新手上路,應選擇自己喜好的門類而購藏。”對于新人場的買家,老藏家支招表示:首先,初涉收藏者切忌盲目跟風,應選擇自己真正愛好喜歡的門類而購藏,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樣成長起來才比較快;其次,初涉收藏的人可以選自己比較了解的收藏領域進行收藏鑒賞,這樣能盡量避免給別人交學費的次數;再次,可以從一些風險比較低的收藏領域人手,這樣顧慮不會太多。
“同時,收藏者的收藏面不宜太廣,收藏種類太多,容易顯得淺薄,應專一而深入,這樣容易出成果。若條件允許,初涉收藏者應該找一個有眼光、經驗豐富而又有藏德的老師帶路。”收藏家趙先生認為,二級拍賣市場是收藏最好的交流平臺。
買哪個門類、買什么?據了解,一般而言,有相當實力的新買家們,比如實業家,通常會請國內有信譽的鑒定專家來為自己參加拍賣掌眼。而即使有了“護航”的人,他們自己還要親自了解準備人手的拍品行情。
據一位知情人士講,國內一家知名保險公司的負責人就能稱得上是今年的新買家,不僅有很‘牛的鑒定專家為其作指導,參拍前,他還習慣性會讓自己的助理打印出相關資料,認真研究,“這樣的例子很典型”。
“正是因為新買家入市的時候,市場價格起點高,無形中給新買家對待藝術價值的理解提出了更高要求,這也會和以往的藏家有所不同。同時加上知識結構普遍廣和深,新買家通常會對于藏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更為關注,甚至比‘前輩更重視藝術價值。”業內人士說。
當然,欣賞藝術價值的同時,他們多數也不忘考慮投資效應。這一點,從新買家們普遍愛好市場中“二線”名頭的作品就能窺見一斑:一是為以后的升值空間打算;二是相比已經在市場上形成高價的“一線”藝術家作品,從真偽的角度出發風險系數要小。
“藝術品的增值本來就是長期過程。不論是出于什么原因而買下,具備藝術價值、歷史價值,‘有故事的藏品升值是必然的,只不過是時間長短而已。所謂收藏、投資、消費通常是相輔相成、互相轉化的,按照現代人玩收藏的理念,把它們割裂開,逐個分析,完全沒有意義。”一位80后藏者一語道破了大多數人的心聲。
業內普遍觀點認為,當前藝術品市場的回調階段催生出了這批新買家,而他們的出現,又使得藝術品收藏更加細化、理性,成為中國收藏隊伍、中國拍賣業發展日趨成熟的一種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