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平
去臺灣之前,我的父親,一個傳統的知識人,叮囑說:“臺灣很亂,說話要注意啊!”父親歷經數次政治運動,階級斗爭的弦繃得緊,“臺灣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熱中”的教育記憶猶新。近年,大陸媒體對臺灣政治亂象的報道,讓每天看新聞聯播的父親對臺灣仍保持了足夠的“警惕”。帶著父親的“關愛”,我踏上寶島臺灣,去感受那里已經和正在發生的故事。
社區營造
我隨考察團,參訪了桃米社區、頂菜園社區、大溪義和農村生活圈,這些社區勾畫出傳統與現代完美結合的鄉村圖景,讓我們對臺灣社區營造有了較為具體的印象。
(一)社區營造由危機或問題導入。在臺灣9·21大地震中,桃米社區遭到嚴重破壞,社區居民面臨生存危機,在此之下,通過社區營造讓居民重獲生存資源,找回生存的意義和價值。陳明惠先生為照顧父母,由城市回到自己兒時成長的鄉村頂菜園社區,然而,擺在他面前的是鄉村風景的崩塌以及鄉村倫理消失。為此,他開始著手社區營造,決心讓頂菜園社區重回上世紀50年代臺灣的農村生活,讓社區居民重新找回火車開進頂菜園時代的感覺。
(二)社區營造首先要做資源調查。在資源調查過程中,學者發現生態是桃米社區重要資源,青蛙、蜻蜓和螢火蟲成了社區之寶。這吸引了附近及城里的居民來到這里聽聲辨蛙,看蜻蜓飛翔和夜觀螢火蟲,為當地居民帶來收入,也促進當地居民自覺保護生態。陳明惠先生在頂菜園社區資源調查中,巧妙地運用毀棄鐵軌這一資源,把社區居民帶回鄉土原味的時代,這吸引著許多游客來此體驗五十年代臺灣的鄉村生活,也為社區居民帶來收入。
(三)社區營造離不開學者的參與。桃米社區就有朝陽科技大學學者參與,頂菜園社區營造有中正大學學者參與。近些年來,在臺灣出現學者返鄉的現象,許多學有所成者(包括海外留學歸臺學者)回到自己家鄉,參與社區營造。在臺期間,最深的感觸是,臺灣學者與他們生活的這片土地密切地聯系在一起。
(四)社區營造需要居民積極參與。在社區營造過程中,社區發展協會是社區居民參與的重要組織形式。社區發展協會一般由社區精英發起設立,是社區居民的自治組織,在聯系社區居民,凝聚社區共識上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五)社區營造要為居民持久謀利。臺灣社區營造經驗揭示,社區營造不是作秀,必須為社區居民謀福利,唯有如此,社區營造才能進行下去。桃米社區、頂菜園社區和大溪義和農村生活圈都為本地居民找到了比較好贏利點。
農業合作
在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農戶如何采取有效合作,以適應高度工商業化社會,這是擺在農戶面前的一個問題。在參訪云林西螺漢光果菜生產合作社(下稱漢光)時,創辦人廖丁川先生為我們做了生動而又詳盡的介紹,讓我們切身感受到農戶合作組織的魅力。漢光為社員提供生產過程服務、產品銷售服務、品牌營銷服務和農業培訓服務。為推動有機農業,漢光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加強對農戶產品監管,監管到戶,責任到人。同時,漢光在維護農戶利益以及表達農戶訴求上作用重大,也成為農戶和政府溝通的紐帶。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就曾親臨漢光。可以說,漢光為我們展示了臺灣現代農業的全貌,讓我們親眼目睹了小農耕作向現代化大生產的轉變過程,這一切為我們大陸未來農業的發展樹立典范。漢光已將其理念推向大陸,大陸山東省在其輔導下已建有機農業生產基地。
民間信仰
臺灣是一個民間信仰多元的地區,民間信仰在臺灣社會生活中起著重要正向作用。在臺期間,考察團參訪日月潭文武廟、中臺禪寺、西螺媽祖廟和褒忠廟。日月潭文武廟,九二一大地震被毀后重建,大門上刻著“忠昭日月義薄云天,道貫古今德參造化”,廟內供奉孔子、關羽和岳飛,臺灣政要馬英九、宋楚瑜先生在此均有題詞,廟內的一切在訴說著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仁義禮智信,在此,我們看到中華文明的完整傳承。在參訪中臺禪寺時,我們深切感受到佛教對臺灣民眾生活影響至深。來到中臺禪寺,頃刻間,便為其壯觀的氣勢所震撼,在導覽僧人帶領下,我們入殿,一邊仰視著一尊尊宏偉的佛像,一邊聽著導覽講述佛法中的人生哲理。中臺禪寺開山方文惟覺大和尚倡導三環一體的修行理念;推行中臺四箴行: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主張佛法五化:學術化、教育化、藝術化、科學化和生活化。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中臺禪寺創辦了普臺國小、國中、高中,其辦學理念為:多元化——多元學習;專業化——適性發展;普遍化——因材施教;核心價值——品格第一。在往云林義峰高級中學路上,途經西螺媽祖廟,駐足參訪。西螺媽祖廟建于1717年,歷史悠久,從福建遷來。如今,媽祖信仰已成為兩岸交流的文化紐帶。在桃園,考察團參訪褒忠廟,廟里供奉客家人的民間信仰義民爺,這與一段客家人保家衛國的悲壯歷史戚戚相關。晚上,桃園新楊平社區大學宴請,席間社區大學教授員工便用客家山歌助興,極盡熱情??梢?,在臺灣,民間信仰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起著凈化靈魂,安頓人心、維系傳統和構筑人倫的重要作用。
傳統文化
在臺灣,考察團一致的感受就是中華傳統文化在臺灣沒有中斷。這樣的感受體現在點滴之間??疾靾F每到一處,接待者盡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心情,且溫文爾雅,彬彬有禮。從路名和地名也可看出傳統文化的印跡,比如忠孝路、仁義村等。在參訪過程中,考察團發現,臺灣在保護傳統上也特別用心,體現在頂菜園的社區營造中,體現在阿里山的登山小火車上,體現在“鋪里酒廠文化展示”里等等。當我們越深入臺灣鄉村時,會發現傳統保留的越好。在臺灣,傳統文化不僅有一個完整傳承,而且與現代較好地融合在一起,實現了創造性轉化。有了臺灣實例,我們明白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真諦,中國人完全可以在保存自己傳統下開出現代化來。
生態保護
考察團參訪慈心農場,其提倡四生理念:生態、生產、生活和生命。在慈心農場,不僅能看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還能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慈心農場做的許多事情的意義重大,都有極好的示范作用,被臺灣教育主管機構確定為環保教育基地。慈心農場系福智事業的一部分,福智事業為了推動生態保護事業可持續發展,智慧性地把生態保護和企業經營相結合,設立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里仁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運用市場這只無形的手,既引導市場朝生態保護方向走(比如有機農業產品的推廣),又為生態保護者贏得長期利益。
人文關懷
在臺期間,考察團還有一強烈感受,就是臺灣的人文關懷。考察團由臺中港進出臺灣,在辦理過關手續時,服務人員輕聲細語,細節都能觀照到。在臺期間,所乘坐的大巴車極少鳴放喇叭,街上車輛也基本沒有鳴放喇叭;行人過街遇車輛時,車輛均讓行人先行通過。走在街上,沒有嘈雜焦慮感,多了一份閑適感。所乘坐的大巴車的車窗上印著“能為人服務比被人服務有福”、“要用心,不要煩心、操心”、“心量大,福報就大”溫暖人心的話語。臺灣許多高速公路服務區,設有相關人文設施,供來往客人享用,比如,在從嘉義前往桃園的高速路一服務區內,設有火焰山觀景臺,在觀景臺上,匆忙過往的旅客,望著遠處的火焰山,得到片刻休憩。
從臺灣回來,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父親早日到臺灣走走,走出幾十年來被構筑的心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