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吻
本書所收錄的是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討論人的道德、自由的5篇文章。道德或者不道德在叔本華的哲學中有著精確的含意界定,道德關乎人的意欲(本性),與智力、認知沒有直接的關聯。探究的就是人的本性及其發揮的規律,還有就是道德在人生中的含意。
人的總體命運卻是沉重殘酷的,那是掙扎、受苦和死亡的命運。
一個人受的苦越多,就越早達到生活的真正目的;而一個人生活得越幸福,就越發延遲達到這一目的。
事實上,痛苦是一個凈化的過程。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只有經過這一凈化過程才會神圣化,亦即從生存意欲的苦海中回頭。
關于自由?
自由意志的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之一,它問我們人具有自由意志嗎?我們的行為受我們的控制嗎?
和哲學上眾多問題一樣,這也是一個尚為解決的迷團。在它被真正解決之前,任何解答都只能作為一種參考,而我們每個人都應在獨立思考后獲得屬于自己的答案。
叔本華對于這個問題是這么說的,我們的任何行為都可以歸結為一個動機。也就是說,我們因為某個動機,從而做出了一個相應的行為,這是符合因果律的。對于一個決定論者而言,他理所當然地認為真正的自由是不可能的,所以給出了一個否定的答案,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做我們想做的,但不能想我們所想的。當我們做—件事情的時候,我們意識到它符合我們的動機,從而領會到一種自由感,但我們的動機卻只取決于某一意志,而這意志卻不是我們所能把握的。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體會到一種虛假的自由,卻無法得到真正的自由。
關于道德?
和自由意志問題相關的另一個重大哲學問題便是道德責任,它問我們是否應對我們的行為負責,而在這是與否之間又該如何劃清界限呢?
如果我們認為這世界是決定論的,而且自由意志是不可能的,那么我們的行為就并非出于我們真實的意愿,也就不必為我們的行為負責。那些倫理規范學家們聽聞如此言論,必然大驚失色,這不僅對那些西方宗教而言,對于儒家學說來說同樣如此,至于現代的法律規范等等更是一點意義也沒有了。
我們不必為我們的行為負責,這看起來是多么駭人聽聞的言論。叔本華他剛說了人生不存在任何意義,現在又說道德責任是扯談,為了討好大眾,他當然要被打上一個錯誤的標記,否則這世界不是亂了套?
但好戲卻剛剛開始,事實上這篇論文正是要為道德辯護。他將我們的行為動機可能分成三種:希望自己快樂、希望他人痛苦、希望他人快樂。在他看來前兩者中不可能出現任何道德行為,尤其是前者引出的“道德”,事實上只是一種假仁假義。純粹地出于第三者的行為可以被稱為真正的道德,而這種行為在世上卻是很少的,這種動機被他稱為同情心,這和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是一樣的,也就是不能忍受他人的痛苦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