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丙蘭
2012年河南省檔案局在省內開展了“河南省檔案專業‘十百千人才工程”,這一工程的開展,是我省檔案工作者工作與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廣大檔案工作者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與積極回應,許多同志參與了此項活動。這項活動的開展,不僅推動了檔案業務工作的提升,也調動了基層檔案工作者參加檔案科研與檔案學術活動的積極性。為了更好地幫助基層工作者結合本單位本崗位的實際,有選擇地參與檔案科研與檔案學術活動,對檔案人才隊伍、結構和素質現狀有一個比較清楚的了解,我們在今年省檔案學會進行檔案學術論文寫作培訓期間,對參加培訓的同志進行了一次調查。以下是此次調查的相關結果。
1 調查說明
調查時間:2013年4月10日至2013年4月12日。
調查對象:來自全省9個省轄市36個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的44名檔案工作者。
調查內容:涉及個人基本情況與學術及科研情況兩個方面,設置了19個問題共61問。
調查問卷發放與回收情況:共發放調查問卷36份,收回34份。其中有效問卷30份,有效率為83.33%。
調查信度:相對于全省檔案工作者,此次調查樣本數量較少,信度受到一定影響。但參與調查者的所屬區域廣,單位性質多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視為一次抽樣調查。
2 個人基本情況分析
2.1 女性為主,年齡偏大。從性別上看,在參與調查的人員中,男8人,占26.67%;女22人,占73.33%?;鶎訖n案工作者仍然以女性為主。從年齡上看:最小年齡23歲,最大年齡50歲,平均38歲,整體年齡偏大。30歲以下5人,占16.67%;31至40歲11人,占36.67%;41至50歲11人,占36.67%;未填年齡的3人,占10%。30歲以下人員較少,年齡結構不盡合理。
2.2 學歷高,專業背景弱。所有參與調查的人員均具有大專以上學歷,其中,研究生4人,占13.33%;本科24人,占80%;???人,占6.67%。本科學歷者成為主體。非檔案學專業畢業者占絕大多數(28人),占93.33%。檔案學專業畢業的僅有2人,只占6.67%。
2.3 專業工齡偏短,專業職稱結構失衡。參加調查的人中,從事檔案工作最短的1年,最長的24年,平均9年。3年以內的13人,占43.33%;4年~10年的6人,占20%;11年~20年的9人,占30%;21年~30年的2人,占6.67%。近半數的人從事檔案工作的時間不超過3年,專業工作時間偏短。從技術職稱結構上看:副研究館員1人,占3.33%;館員13人,占43.33%;助理館員6人,占20%;管理員3人,占10%;沒有職稱7人,占23.33%。中高級比例高出初級比例16個百分點,呈結構性失衡。
2.4 專業培訓內容豐富,但機會少,間隔長。專業培訓亦是提高專業水平與業務能力的重要方式與手段,從調查看,省市兩級近年來組織的專業培訓內容豐富,有15人近期參加過檔案保護、檔案執法、管理、歸檔文件整理、立卷歸檔、通訊員、新農村建檔、信息化(各1人次)、檔案裱糊、論文寫作(各2人次)、上崗培訓(3人次)。但也有15人沒有填寫培訓內容,占50%。從時間分布上看,近期參加培訓的比例高于以往參加培訓的比例。參加調查的人員中,最近一次參加檔案專業(繼續)教育培訓是在2005年1人,占3.33%;2006年1人,占3.33%;2009年2人,占6.67%;2010年3人,占10%;2011年4人,占13.33%;2012年4人,占13.33%;2013年5人,占16.67%;最長的距離此次培訓已間隔9年之久,平均間隔超過了4年。沒有填寫時間的10人,占33.33%,這10人有可能是因為間隔時間久了,對培訓的時間與內容已記不清楚;也可能是從來沒有參加過任何專業培訓。
3 學術及科研情況分析
3.1 在CN期刊上發表過學術論文的不足一半,半數以上作者有與人合作的經歷。參加調查的人中,在CN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的13人,占43.33%,共發表文獻59篇,人均4.54篇。其中1篇的2人,占6.67%;2篇的3人,占10%;3篇的1人,占3.33%;4篇的2人,占6.67%;6篇的3人,占10%;7篇的1人,占3.33%;15篇的1人,占3.33%。沒有在CN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的17人,占56.67%,接近六成。在發表過論文的13人中7人有與他人合作發表學術論文的經歷,占作者總數的53.85%。
3.2 科研項目主持比與參與比低,獲獎比高。在參加調查的人中,主持過檔案科研項目的4人,占13.33%;沒有主持過的26人,占86.67%。主持比不足兩成。參與過檔案科研項目的有9人,占30%;沒有參與過科研課題的21人,占70%。參與比僅為三成。在主持與參加過科研課題的13人中,有11人獲得過檔案科研獎,占36.67%。無論是考慮與不考慮主持人與參加者的重疊因素,這都是一個非常高的獲獎比例。
3.3 學術專著主編稀缺,參編者人數與有檔案編研經歷者人數相近。在參加調查的人中,主編過檔案學專著的1人,占3.33%;沒有主編過的29人,占96.67%。參編過檔案學專著的6人,占20%;沒有參編過的24人,占80%。編輯過檔案編研資料的9人,占30%;沒有編輯過檔案編研資料的21人,占70%。
3.4 學術交流頻率低,持續性差。學術交流是提高學術水平的重要方式,自2009年以來,省學會每年都組織1到2次學術交流活動,但參加調查的人員當中,每年都參與檔案學術論文交流的只有4人,占13.33%,不能夠每年參加的有26人,占86.67%。每年都參與檔案學術論文評獎的同為4人,占13.33%;不一定每年都參加的有26人,占86.67%。
4 相關性分析
4.1 職稱高低與年齡成正比。調查中我們將年齡分為30歲以下、31歲~40歲、41歲~50歲、50歲以上四個組別,實際調查結果沒有50歲以上組別。表-1是不同年齡組職稱指標項的實際值與相對比例值。
表-1不同年齡組職稱等級情況
從表-1中可見,在多數情況下,隨著年齡的增長,較高級別職稱人數在同年齡組中所占相應比例就越大。培養年輕高級專業技術人員應該成為人才工程的關注重點之一。
4.2 31歲~40歲年齡組參加學術及科研活動積極性最高,獲得成果最多。表-2、表-3分別是不同年齡組參加學術活動和獲得學術成果兩個指標項的實際值與相對比例值。
表-2不同年齡組參加學術活動情況
表-3不同年齡組學術成果情況
從表-2和表-3中可見,31歲~40歲年齡組參加學術活動積極性最高,獲得的學術成果最多;41歲~50歲年齡組次之,30歲以下年齡組最差。這提示我們一方面要鼓勵和幫助年輕人積極參與學術與科研活動,另一方面要設法調動年長一些的檔案工作者,特別是具備高中級專業技術職稱的同志繼續參與檔案學術及科研活動,并發揮骨干作用。
4.3 職稱高低與專業工齡正相關。我們將從事檔案工作的年限稱為專業工齡。調查中我們將專業工齡分為3年以內、4年~10年、11年~20年、21年~30年四個組別。表-4是不同專業工齡組職稱指標項的實際值與相對比例值。
表-4不同專業工齡組職稱等級情況
從表-4中可見,在參與專業技術職稱評定的檔案工作者中,隨著專業工齡的增長,較高級別職稱人數在同工齡組中所占相應比例就越高。專業工齡與專業技術職稱高低呈正相關關系。
4.4 職稱高低與參與學術活動及獲得學術成果的數量正相關。表-5、表-6分別是不同職稱組參加學術活動和獲得學術成果兩個指標項的實際值與相對比例值。
表-5不同職稱組參加學術活動情況
表-6不同職稱組學術成果情況
從表-5和表-6中可見,在參與專業技術職稱評定的檔案工作者中,較高專業技術職稱人員參與學術活動及獲得學術成果的數量就越高。其中中級職稱組參加學術活動積極性最高,獲得的學術成果最多。
4.5 學歷對專業技術職稱晉升、參與學術活動及學術成果的獲得影響不明顯。表-7、表-8、表-9分別是學歷對專業技術職稱晉升、參與學術活動及學術成果的獲得三個指標項的實際值與相對比例值。
表-7不同學歷組專業技術職稱情況
表-8不同職稱組參加學術活動情況
表-9不同職稱組學術成果情況
從表-7、表-8、表-9中可見學歷與專業技術職稱晉升、參與學術活動、學術成果的獲得情況的相關性比較,學歷對專業技術職稱晉升、參與學術活動及學術成果的獲得影響不明顯。
4.6 專業背景對專業技術職稱晉升、參與學術活動及學術成果的獲得幾無影響。由于非檔案學專業畢業者占絕大多數(28人),占93.33%,檔案學專業背景對檔案工作者專業技術職稱晉升、參與學術活動及學術成果的獲得并無影響。限于版面就不再列表說明。
5 幾點建議
經過上述分析,我們對省內檔案工作者科研與學術活動情況有了一些了解,但要真正使“十百千”人才工程在我省檔案人才建設中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還應該加強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第一,要樹立看學歷不唯學歷、看專業不唯專業的觀念,以實際工作成效與科研學術成果論“英雄”。
第二,應當整合資源,將學術研究融入教育培訓、科研、編研等各項專業基礎工作中去,強調科研與學術研究為檔案工作實際服務,反對一味空對空的“學術”研究。
第三,充分發揮學會的橋梁與紐帶作用,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學術研究與學術交流活動;增強省轄市地方學會的活力,將學會活動納入工作指導與考評內容之中。
第四,依托學術與科研骨干,以省級重大科研項目為載體,加強對年輕人的傳幫帶。
第五,采用現代化技術手段,用好網絡資源,開展遠程教育培訓及學術研討交流活動。
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積極努力地工作,在可預期的未來,我省檔案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就一定會有一個大的躍升,更多能力突出、專業技術水平高超的優秀人才必定會脫穎而出。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體育學院 來稿日期:2013-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