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秀溪
全國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以下簡稱“營養改善計劃”)自2011年秋季學期啟動實施以來,我區共有29個國家級試點縣、11個自治區級試點縣參與該項目,116萬農村孩子享受到了這項政策所提供的免費營養午餐。“營養改善計劃”自實施以來,盡管一度爆出各類問題,但該項工作仍在摸索中前行,各地、各校都千方百計地創造條件,確保學生能吃飽吃好。雖然“營養午餐”不是一兩頓飯這么簡單,其中涉及資金管理、食品安全、人員配備等多個方面的內容,但只要多想辦法,多動腦子,就一定能克服困難、穩步推進。
媒體所揭露的實施“營養改善計劃”中出現的各類問題令人擔憂。問題出現后,批評的聲音鋪天蓋地而來,從批評某些人員的道德問題到質疑政府的監管漏洞,其中既有中肯的批評,也有偏激的聲音。其實“營養改善計劃”作為一種新生事物,有一個逐漸成熟的過程,輿論的監督必不可少,但一味的批評指責,并不利于問題的解決。掀開“營養改善計劃”實施過程中的層層面紗,我們發現,問題的最終指向不外乎“資金管理”“食品安全”“實施場地”“人員配備”“營養搭配”等幾個方面,其中尤以前二者令人揪心。
要解決資金管理的漏洞,最常用到的一個詞是“監督”。但這事往往說起容易做起來難。如果僅僅停留在喊口號或書面的形式上,其原本的“監督”之意將會弱之又弱;如果采取了切實行動,但只是囿于常規,也將會空忙一場。這項工作必須多動腦子,創新思路,才可能真正見諸實效。在這方面,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的做法是一個較為成功的案例。該縣創造性地引入了“第三方審計”的概念,成立了由教師代表、社區(村)代表、家長代表和學生代表組成的清算小組,對“營養改善計劃”的資金進行監管和清算。這些代表通過公開選舉產生,每月月初,由小組成員核對上個月的賬目,只有全部對上、全體組員簽字認可后方可通過,最后還要進行公示。該項做法已經引起媒體關注,也得到了上級領導部門和社會的一致肯定。可見,只有創新思路、敢于實踐,才能真真正正取得成效。
所謂“食以安為先”,本著對孩子生命負責的態度,“營養午餐”必須保證安全衛生。因此,各地要明確各個環節的責任,因地制宜確定供餐內容,確保采購、貯存、加工、配送、分餐等環節規范運作,確保“營養午餐”衛生安全。要落實安全責任,政府、學校和供餐單位之間,學校與食堂管理人員之間都應層層簽訂責任書,做到一旦發生食品安全問題,即可迅速查到源頭。各地要定期進行食品安全檢查,保證食品采購、貯存、加工、供應等各個環節的操作都符合食品安全規定,保證體檢、消毒、留樣、陪餐、公示等制度有效執行。學校和供餐單位要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如通過安裝攝像頭等方式,加強對食品加工、貯存等關鍵區域的監控。冬季時,學校食堂和供餐單位要注意做好越冬蔬菜的采購與儲備工作,為學生提供不變質、品種多樣的蔬菜。
據筆者了解,目前區內各地“營養改善計劃”的實施場所和人員配備等問題正逐步解決,籌建、自建、援建食堂是較為有效的辦法,通過解決編制或合同聘用等方式解決人員配備問題也步入了正軌。而另一個較為緊迫的問題,就是如何讓學生“吃得好”“吃得有營養”。我區的“營養午餐”涉及30個縣(市),100多萬學生,各縣份的經濟條件不一樣,學生的營養狀況、飲食習慣不一樣,學校供餐的基礎也不一樣,而補助的金額卻是按照人頭(每生每天3元)來算的。在統一的餐費標準下,怎么吃、吃什么,不能搞“一刀切”,這需要把握細節,科學搭配,因此對相關人員進行必要的業務培訓顯得尤為重要。當然,經濟實力較強的地方還可以在國家補助的基礎上提高補助標準,讓孩子吃上更多、更好的營養餐。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指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改善工作,涉及面廣,環節多,鏈條長,要求細,影響因素多,情況復雜。因此,各地區、各部門更需要根據本地的實際,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基礎上,開展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充分聽取各方意見,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完善各項監管機制,以確保“營養改善計劃”健康開展,切實提高學生的營養水平,讓“營養午餐”真正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