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越霞 歐金昌 李娟
內容詳盡的食堂財務公示欄,干凈明亮的食堂,忙上忙下的食堂工作人員,細心對賬的膳食委員會(原名“清算小組”,2013年更名為“膳食委員會”)成員,香噴噴的飯菜,像花朵一樣的學生笑臉……4月,本刊記者到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的學校實地走訪,切身感受到了該縣規范、細致地執行“營養改善計劃”給師生帶來的歡樂。
融水苗族自治縣融水鎮貝林小學是一所縣級寄宿制試點學校、“留守兒童之家”。該校學生大部分是來自邊遠山區的農家留守兒童,離學校最遠的生源點是融安縣泗頂鎮壽局村,距離學校有30多公里。加上該校緊鄰公路,學生回家吃飯既不方便,也不安全。自從2011年秋季學期融水成為全國“營養改善計劃”試點縣以后,該校按照上級要求,率先成立了校級營養改善工作領導小組和清算小組,并嚴格按照“制度上墻”“定點采購”“建立營養改善計劃檔案”“財務公開”“零利潤”等規定規范管理,確保中央直撥的每生每天3元錢能夠按照多樣化的配餐標準,全部“吃進學生的嘴里”。“營養改善計劃”讓該校317名學生全部吃上了熱騰騰的免費營養午餐。
該校三(1)班學生梁揚洋家住融水安太鄉,即便坐班車去學校也要3個多小時。他告訴記者:“我的爸爸媽媽平常打工很忙,沒有時間照顧我。有了免費午餐后,我們中午飯吃得好了,大家都很感激這個政策。”
部門聯動,財務民主公開
其實,早在2008年秋季學期,柳州市已經嘗試在融水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學校實施“免費午餐”政策。時任柳州市委書記陳剛說:“柳州市還是有一定的經濟實力的,應該為老百姓和孩子辦點實事,出于這種想法,‘免費午餐應運而生。”
由2008年柳州市在融水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學校推行“免費午餐”政策,到2011年國家在融水試點“營養改善計劃”,融水的孩子切實感受到了黨的陽光雨露的滋潤。截至2012年秋季學期,柳州市共資助融水“免費午餐”專項資金5 375.15萬元,生均可享受每人每天2元的免費午餐標準。2011年秋季學期以后,融水每年獲得中央財政的營養改善補助資金達3 050多萬元,生均免費午餐標準由2元提升到3元,除縣直兩所初中外,全縣355所學校全部受惠,受惠學生人數達50 642人。
在柳州市的“免費午餐”政策實施之初,融水教育局的有關負責同志就在思索這樣一個問題:“融水的學校點多面廣又分散,用于‘免費午餐的專項資金不是小數目,怎樣才能使這一大筆資金100%地用到學生身上,讓苗鄉學子切實受益呢?”2011年,國家的“營養改善計劃”將融水列為試點縣之一,為了貫徹落實好國家的惠民政策,融水成立了由縣人民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縣教育局、財政局、監察局、公安局等13個單位領導為成員的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由教育局局長兼任,辦公室設在教育會計核算中心。各鄉鎮人民政府相應成立鄉鎮級領導機構,學校成立校級領導小組,都是主要領導親自負責此項工作。全縣形成了縣、鄉(鎮)、學校三級組織領導機構,以確保“營養改善計劃”的順利實施。
“要做好監管工作,部門聯動是關鍵。”該縣教育局黨委紀委書記梁洲對記者說。為此,該縣聯合各有關方面的力量,深入實施財務民主公開制度。他們組建清算小組來監管資金的使用,不僅要求紀檢、監察、財政、審計、物價、食品衛生監督等職能部門加強監管,而且要求鄉鎮、村屯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群眾代表、村干部、學生家長甚至是群眾,也參與到對學校財務的監督管理中來。清算小組是公益服務性組織,其成員通過公開選舉產生,有一定的任期。縣教育局要求每個教學點都要設立清算小組,村完小清算小組成員不得少于5人,村中心校清算小組成員不得少于7人。自治區黨委常委、紀委書記石生龍在融水各校考察后,對融水的資金管理模式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說:“清算小組的創立,體現了該縣在資金監管方面的深謀遠慮,滿足了工作需要,豐富了該縣教育部門實行財務民主管理公開制度的內涵,值得在全區推廣。”
“看看這里對不對。”記者來到和睦鎮中心小學時,和睦鎮中心小學膳食委員會(即清算小組)包括教師代表、村屯干部、家長代表和學生代表在內的7位成員齊坐食堂,正在認真地對賬。教師代表秦統朝告訴記者:“我當選學校膳食委員會的教師代表,是經過全校教師投票決定的,任期為3年。”膳食委員會的成員們一般會在每月月初核對上個月的賬目。他們一致表示,做這項工作要格外細心。教師代表覃秋先說:“在核算過程中,要細心,要多問,保證每一處都對得上。”學生代表吳兆媛告訴記者:“我認為參與核算工作有助于培養我耐心細致的工作(學習)品質。”社區代表李志龍則說:“雖然我們相信學校在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細致、規范、認真,但是我們也要盡職盡責地做好監督檢查工作,確保‘營養改善計劃工作不出現瑕疵。”
為了更有效地管理好“營養改善計劃”的專項資金,除了設立清算小組(膳食委員會),融水還采取了許多重要措施,如:對資金實行專戶管理,由縣財政設立專戶,在核實教育部門上報的學生人數及金額申請表后,將資金撥到教育局會計核算中心,再轉撥到各學校,以規范工作流程;建立健全資金管理制度,制定了《融水苗族自治縣免費午餐資金管理制度》和《融水苗族自治縣寄宿生生活補助費管理辦法》等29個相關管理制度,形成了一整套較為完善的管理制度;推行財務公開,在每一所學校的公示欄上,都清楚明白地寫出享受政策的學生人數、采購各種食材的數量和價格、食譜安排表、經費支出等情況,以接受師生、家長和群眾的監督。
部門聯動,層層監控,民主公開,融水苗族自治縣在“營養改善計劃”資金管理方面形成了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透明化的資金管理模式,為“營養改善計劃”的實施提供了安全的資金保障。
層層把關,確保午餐安全
融水教育局原局長賈紅光說:“‘營養改善計劃是一件惠民的大好事,好事要辦好,需要在具體執行中一絲不茍、認真負責。融水人秉持良心、愛心和責任心,嚴格把關,確保營養午餐安全、衛生。”
為了讓學生吃上安全、衛生的營養餐,各職能部門層層把關,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
第一關,投入資金,加大食堂建設力度,全面改善食堂衛生條件。時任自治區教育廳廳長高楓指出:“改善就餐條件是實施‘營養改善計劃的重要基礎。”幾年來,本著安全、節儉、衛生、實用的原則,融水落實各中小學校新建、改擴建食堂伙房項目181個,總建筑面積42 480平方米,加上購置食堂設備,總投資已達6 522.85萬元,其中,已竣工建設項目134個,在建項目23個,正在裝修的項目10個,正在進行財政評審的項目14個。
融水鎮中心小學原來的食堂是臨時搭建的,衛生條件比較差。2012年4月,該校新食堂正式投入使用,學生終于有了舒適、干凈的就餐場所。新食堂布局規范、合理,專門設計有原料存放、加工、備餐、食品出售、就餐等場所,浸泡池、消毒柜、冰箱等設施一應俱全。打開冰箱,記者看到,當天午餐的每一種食材都有留樣備查。
第二關,聘請專職食堂工人,落實工友待遇。2011年,融水為各中小學校共聘請了239個臨時工友,現在已增至510個,并落實了工友的各方面待遇。2012年,融水將工友的勞務費340萬元納入縣財政預算。通過聘請持有食堂從業人員健康合格證的專職食堂工人,融水各中小學校食堂衛生情況大大改善,教師的負擔得以減輕。
和睦鎮木村小學是一個只有3個教學班、3名教師、30多個學生的教學點。該校膳食委員會教師代表梁素清告訴記者,沒請工友之前,他們三位教師既要教學,又要煮飯,每天一大清早便要輪流到鎮上買菜,課間還要生火、看火……梁素清說:“那段日子,雖然我們苦中作樂,沒有絲毫怨言,但當忙不過來時,還是希望能多個幫手。”如今,縣政府出資為該校招聘了一位臨時工友,三位老師再也不用起早摸黑了。
第三關,從源頭上減少安全隱患,嚴把貨源關。該縣采取公開招標、定點采購食品原材料的辦法嚴把貨源關:要求采購人員在有一定資質的商鋪定點采購,降低食品安全事故發生的幾率。
2012年8月中旬,在新一輪招標工作開始前,融水的各中小學校各自成立了由學校領導、工會領導、教師代表、家長代表、后勤人員組成的不少于7人的采購小組。采購小組在各自的校門口放置招標公告牌,公示招標內容,要求有意參與招標的供貨商在指定時間攜身份證、營業執照和食品原料到學校總務處報名。結束招標競價會議后,采購小組成員再前往實體商鋪考察,并公示考察合格的供貨商的信息,公示期為7天。過了公示期,學校再與供貨商簽訂供貨協議,協議時間一般為一個學期。
2012年,融水實驗中學秋季學期公開招標時,糧米商人唐為民憑實力中標,現在他定時為該校供應大米。他告訴記者:“能中標真不容易啊,當時鎮上十幾家糧商都來競爭。現在我以優惠的價格,每周提供2 000斤新米給學校。”
第四關,嚴把食品驗收關,建立食品原材料采購索證索票、進貨查驗和采購記錄制度。在供貨商送來貨物時,要求學校必須有兩人以上一起驗收。
早晨8點,供貨商馮興華來到和睦鎮中心小學,這次他帶來了20斤上海青和50斤芹菜。該校負責采買工作的許發英和鐘家梅兩位老師仔細翻看著蔬菜有沒有壞損和蟲子。檢查合格后,該校后勤主任潘勝明、采購員許發英、負責炒菜的工友袁振分別簽字。潘勝明說:“做好采買工作,要特別注意兩個‘量,一是數量,二是質量。”許發英告訴記者,檢查貨物要格外細心,曾經有一次,一位供貨商送空心菜到學校,她發現空心菜有爛損,當即要求供貨商去換來新的合格的空心菜。
第五關,為了確保午餐安全衛生,在食品加工環節,該縣要求食堂工作人員嚴格執行有關的衛生操作規定,就連清洗蔬菜都作了細致的要求。和睦鎮中心小學工友袁振娟說:“首先要把青菜充分浸泡,浸泡時間為20-30分鐘,然后仔細清洗,最后按照預先擬定的菜譜來炒菜。”
科學配餐,飯菜營養可口
在融水鎮中心小學,記者問學生:“中午的飯菜好吃嗎?”六(2)班的學生張璇笑嘻嘻地回答:“好吃啊!爸媽說我在學校比在家里吃得還好!”圍在記者旁邊的馮紫晴、賈雪陽等同學紛紛表示飯菜很合胃口:“食堂阿姨燒的飯菜挺不錯的!每天的午餐都不重樣,值得期待!”
中午12點零5分,和睦鎮中心小學的食堂領餐窗口前早已排成了四條長龍。記者詢問正在排隊等候打飯的6年級學生鄭全成:“現在是懷著期待的心情打飯嗎?”鄭全成有點害羞地回答:“是呢,每天都很期待,希望等會兒打到好吃的飯菜。”
采訪時,學生們都表示“營養改善計劃餐”好吃。那么,該縣是如何充分利用好這3元錢,讓學生吃上“值得期待”的午餐的?
梁洲書記說:“用于‘營養改善計劃的3元錢全是‘生的。國家直補到融水的3元錢全部用于購買食物原材料,我縣本地財政另外撥付一部分資金以支付因營養午餐衍生出來的水電費、工友費等。”融水鎮中心小學膳食委員會的兩位學生代表杜妮和梁滿告訴記者,膳食委員會成員在核對賬目時,會留意學校是否將這3元錢挪用為非食物原料的費用。
為了買到物美價廉的食品原料,各中小學校的采買人員想了很多辦法。在選擇供貨商方面,和睦鎮中學引入了競爭機制:同樣的商品,鎮上選一家,縣里選一家,這樣在價格、質量上就有了對比。和睦鎮木村小學教學點的采購老師在買菜時精挑細選,和商販們討價還價很久,因為“沒抽芽的菜損耗小,炒過之后比較多一點”,他們還會不厭其煩地從菜市的這頭挑到那頭。和睦鎮七里小學的采購老師常常約上中心校的老師一起去市場采買,因為人多買多價格會更便宜。
在實施“營養改善計劃”的過程中,融水教育局要求學校根據學生的營養狀況,結合當地食品來源的實際,計劃好每周的食譜,做到科學搭配,切實改善學生的營養。教育局還發給各中心學校和教學點一份關于營養午餐的建議食譜,不僅給出了四季適宜的蔬菜、肉菜搭配建議,還對各類食材的價格摸了底,對3元錢到底能做出什么樣的菜,各種食材能提供多少熱量、蛋白質、維生素等都作出了詳盡的說明。
“用心擬定一周的膳食搭配表,不亞于教師備一節公開課。”融水鎮中心小學的黃代征校長感慨地說。為了讓學生吃上營養可口的飯菜,各中小校都是煞費苦心。融水實驗中學請了一位廚藝精湛的專業大廚為學生做飯菜,校長賴者偉告訴記者:“自從請了這位大廚之后,學生每餐都把飯菜吃個碗底朝天,真正達到了施行‘營養改善計劃的目的。”和其他學校一樣,該校每周都會列出一份食譜安排表公示于眾,食譜安排表由多位食堂負責人推敲完成。該校后勤主任蒙融生指著學校4月7日-12日的食譜安排表告訴記者:“這是一份兼顧融水人口味和膳食營養的食譜,既符合學生口味,又能讓學生獲得全面的營養。”融水人喜歡吃酸,記者看到,在周一的食譜中,就有一道“香辣酸豆角”。為了給學生提供均衡的營養,保證食物多樣性,這一周的食譜中,既列有萵筍、白菜等時令蔬菜,又列有牛肉、豬肉、鴨腿、雞蛋,還列有水豆腐、木耳、玉米、西紅柿等,較為全面地滿足了學生的營養需要。
著力培訓,服務監督并行不悖
“學校膳食委員會成員的數量要符合規定,村完小5人以上,村中心校7人以上。”“留樣48小時,留樣食品每樣要達到100克以上,并做好留樣登記。”“最近突發禽流感,我們有必要學習如何防范。不食用病死的禽畜,食品要生熟分開……”4月8日,在和睦鎮中心小學多媒體教室召開的一次“營養改善計劃”常規培訓會上,融水教育局黨委紀委書記梁洲、會計核算中心主任李娟、和睦鎮中心小學校長劉長忠分別講述了4月份學校“營養改善計劃”的工作要求,臺下,十多位和睦鎮教學點的負責人專心地邊聽邊記。
這樣的培訓活動,已經成為融水“營養改善計劃”的常規工作。李娟主任說:“在5年多的工作里,我們悟出一個道理,‘營養改善計劃工作的重點難點在于資金管理,而規范操作和管理的落腳點在于加強業務培訓。”以前,融水各校報賬員基本上以在職教師兼職為主,沒有接受過財務知識培訓,學校校長財務知識和管理意識不強,專職的財務人員系統學習的時間也不多。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提高教師、食堂從業人員的管理意識和業務素養,該縣教育局經常邀請檢察院、紀委、財政、審計部門的領導對校長、后勤主任、報賬員、食堂工友等進行相關業務培訓。
2012年6月1日,融水教育局組織學校“營養改善計劃”領導小組全體成員,各鄉鎮分管領導,實施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全部學校的分管領導與食堂管理人員,教育局中層以上領導及核算中心全體人員共約140多人,召開“融水苗族自治縣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培訓會”,邀請縣監察局局長,疾控中心、食品藥品監督局領導,以及核算中心主任李娟等,分別就廉政、膳食搭配、學校食堂食品安全和財務核算等知識進行專題講座。會上,縣分管教育的副縣長路燕云作了重要講話和有關工作部署。通過舉辦一系列的相關培訓,該縣各中小學的領導和財務管理人員依法理財的能力有了明顯提高,大家對“營養改善計劃”惠民政策有了更深的理解。融水鎮中心小學的黃代征校長告訴記者:“這樣的培訓在融水很常見。經過多次培訓,我校教師和食堂從業人員的業務能力提高了,學校的營養餐工作也走上了正軌。”
融水的“營養改善計劃”每年都會確定一個工作主題。2010年至2012年,該縣依次開展了“教育系統財務管理年”“教育系統財務公開年”“苗山教師廉潔課堂”3個專題知識培訓,以此加大對“營養改善計劃”的宣傳和培訓力度,寓監督于服務之中。2012年,為在教師隊伍中開展“苗山教師廉潔課堂”專題教育活動,該縣專門編印了一本《“苗山教師廉潔課堂”學習手冊》,內容以“營養改善計劃”管理、學校食堂管理和財務管理為主。“苗山教師廉潔課堂”教育活動為期一個學年,每位教職工都要參加授課團的活動,教育面達100%,教職工的廉潔自律意識明顯增強。
育生于心,惜糧勤學報黨恩
融水教育局原局長賈紅光說:“我們要把‘營養改善計劃工作提升到文化感染力層面,不僅要使學生身強體壯,還要發展學生的智力和提高學生的情操。”
融水教育局采取多種方式,堅持開展形式多樣的感恩教育活動,如“校園小廣播”、“感恩征文”比賽、黑板報制作、“國旗下的講話”等,教育學生對黨和國家心存感恩,學會珍惜糧食。
“應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愛惜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在融水各中小學食堂,這幾行標語顯得格外醒目。據了解,各中小學校的廣播站每周都會播放一次珍惜糧食的內容,每次10-30分鐘。耳濡目染的作用是明顯的,紅水鄉中學的賈優同學說:“珍惜每一粒糧食,是我們目前表達感恩之情的方式之一。”在采訪中,學生都表示,他們不會浪費一粒糧食,每餐都會把午餐吃個精光。
到目前為止,融水各中小學校已經開展了兩期“感恩征文”活動,計劃今年再開展一期全體師生參與的“我與營養改善計劃”征文比賽活動。該活動面向全縣每一個學生。在2010年“感恩征文”活動中,良寨鄉中學的賈志榮同學寫下了這樣一段發自肺腑的話:“樹葉飄落大地,奏響感恩的樂章,那是大樹對滋養它的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藍的天空中飄蕩,描繪著一幅幅感人的畫面,那是白云對哺育它的藍天的感恩。我在陽光下茁壯成長,揮筆寫下感人的篇章,那是我對陽光午餐的感恩!”賈志榮的家離學校有三里路,他的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實施免費午餐后,他告別了過去摸黑起床、中午吃冷飯團的痛苦日子。在文章里,他有感而發,表示“要以優異的成績來報答黨和國家的關懷”。
融水各中小學校每學期都會結合各月的教育主題制作黑板報,如11月是感恩教育月,去年11月,融水實驗中學的學生制作了栩栩如生的感恩故事畫報,在表達感恩的同時,也宣傳了“營養改善計劃”。今年3月,融水鎮中心小學師生結合安全教育月的主題,共同制作了以“創安全環境,建和諧校園”為主題的黑板報,并將黑板報放置于學校門口,學生只要經過此地就可以了解到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識。
享受著黨和政府“營養改善計劃”的陽光普照,融水的中小學生也在盡己所能,表達心中的感激。2012年以前,和睦鎮木村小學還沒有接通自來水管,學生每天下課后都會自覺地幫著老師到村上的公用水井提水,并幫老師燒水。該校一年級學生馬麗芝說:“國家免費給我們飯菜吃,我們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應該的。”
懷感恩之心,行奮進之舉,融水的中小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各校的學習氛圍越來越濃郁,學生的考試成績與學校的升學率都有較大提升。小學生的總評及格率由2007年的66.40%提高到2011年的78.80%,初中生升入高中或職校的比率則由2007年的70.49%提高到了2011年的90.20%。
隨著“營養改善計劃”的深入實施,融水各中小學校的控輟保學工作越來越好,不僅實現了學生“吃得好、留得住”的控輟目標,而且達到了“學生滿意、家長滿意、學校滿意、政府滿意”的效果。如今,融水苗族自治縣的學生體質更好了,九年義務教育段學生男生的平均身高由2007年的133.51 cm提高到2011年的135.55 cm,女生的平均身高由2007年的133.95 cm提高到2011年的136.01 cm;男生的平均體重由2007年的30.92 kg提高到2011年的32.14 kg,女生的平均體重由2007年的31.90 kg提高到2011年的33.19 kg。與此同時,該縣的整體辦學水平得以提升,各校在財務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日漸規范,學校的硬件、軟件設施大為改善,控輟保學工作也邁上了新臺階。“營養改善計劃”在該縣取得的顯著成績引來了全國各地多家媒體的采訪和報道。2012年2月29日,央視《焦點訪談》欄目組成員到該縣進行專題采訪;2012年4月13日,由自治區教育廳組織的新華社、中新社、光明日報社、科技日報社、中國教育報社、廣西電視臺等13家區內外知名媒體到該縣專門了解“營養改善計劃”推進情況。
在2012年5月全區“營養改善計劃”培訓會上,融水苗族自治縣受邀作資金監管典型經驗發言。該縣教育局原局長賈紅光總結說:“一直以來,我縣得到國家的關愛,大苗山人民得到實惠,營養餐的實施大大縮短了我縣城鄉教育的差距。”
在采訪中,現任教育局局長趙彬展望未來,充滿信心地說:“我們將會延續這幾年的工作作風,探索更為科學規范的管理模式,把更多的實惠帶給孩子們。”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