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婧
“有商家把一把斧頭成功賣給了美國前總統小布什,你怎么把這斧頭再賣給奧巴馬呢?”“大象把螞蟻踩到骨折,怎么辦?”“面包和饅頭打擂,誰會贏?”“你上一次哭是什么時候,為什么?”……這些大學自主招生新穎搞怪的“腦筋急轉彎式”題目,被戲稱為“神題”,讓不少考生覺得“很意外很囧”。(4月14日《新快報》)
近年來,高校自主招生“神題”不斷,引起的爭議也不斷。贊成者認為,“神題”破除了命題方式的“八股化”,值得鼓勵;質疑者認為,“神題”除了越來越“神”之外,完全看不出跟學校的人才培養有多大關系,甚至說越“神”越說明“老師缺乏觀察學生的能力”。可作為主角的命題高校,除了解釋說“神題”沒有標準答案,主要考察的是學生的思維能力之外,卻從來不曾公布“參考答案”,這讓輿論對他們打分的合理性提出了質疑。
實事求是地說,對于一般人而言,這些“神題”看上去確實很“神”,但對于精于應試技巧的人來說,似乎一點也不“神”。依筆者來看,以本文開頭提到的那些“神題”為例,如果考生把握好三點,估計考試也差不到哪里去:一是凸顯自信、換位思考、理順邏輯,自信能把斧頭賣給習近平,站在習近平的立場說明他需要買的理由,再通過確定的渠道將信息傳遞給奧巴馬,不就成功了一半?二是反向思考、提煉真相,說明螞蟻是節肢動物,沒有骨骼,又怎么會骨折?三是找準對應的象征物,例如“面包”象征西方的飲食和文化,“饅頭”象征中華傳統飲食與文化,“打擂”就是市場爭奪與文化交鋒,將民族自信、時代精神、改革開放融進去……如此回答,答案也就八九不離十了。
人類的思維是有規律可循的,只要不是來自于專業知識的“神題”,只要根據思維規律將思維要素排列組合,一樣可以將“神題”納入應試技巧的范疇。從這個角度來說,與其說“神題”意在考驗考生的思維能力,不如說命題老師的思維陷入了為“神”而“神”的形式主義誤區。實際上,這些所謂的“神題”,幾乎沒有多少是命題老師原創的,其大都可以在已公開的資訊中找到原型,很多甚至只是簡單的改編。這樣的“神題”,不僅會對資訊不發達的農村考生造成極大的不公平,并且從形式上,也沒有體現出題目的思維創造性,以此為標準選拔人才,多少有些偏頗和謬誤。
其實,無論是“神題”還是一般考題,其基本功能都是評價學生的能力和素質。盡管說每一所大學都有自己的辦學理念和大學精神,選拔人才也都有各自的標準,“神題”即使同時出現在不同學校的考題里,其參考答案應該都是不一樣的。但考試畢竟是考試,它作為選拔人才的一種方式,就應該有“答案”,即使沒有“標準答案”,也應該有“參考答案”,否則,就完全成為了憑主觀感覺的打分,失去了科學合理性。因此,無論是基于凸顯大學的獨立精神,還是基于考試的科學公平原則,命題的高校都應該將“神題”的參考答案拿出來曬一下。
但問題是,這些高校的“神題”有參考答案嗎?他們敢公布參考答案嗎?他們做好了經受輿論“拍磚”的準備嗎?恕筆者鄙陋,還真沒有看見哪所出題的高校站出來解釋的。要知道,“神題”在考驗考生,其實也在考驗高校,考生確實不應囿于思維定勢,而高校也不應該在封閉的體系里獨自玩著自己的游戲。(原載《青島日報》,有改動)
(責編 歐金昌)
看了本期教育時評的文章,您是不是也有話要說呢?或者對別的教育事件,您也有自己的觀點?歡迎留言或投稿:
gxjyd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