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要有效管理
課堂教學時間
西南大學教育學部部長謝金芮、西南大學教育學部碩士研究生朱德全在《現代中小學教育》第4期上撰文認為,課堂教學時間分為名義時間、分配時間、教學實用時間、專注學習時間和學術時間五個層次,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師要科學合理地安排課堂教學時間,通常從后三類教學時間入手:在課前,教師要盡量詳細規劃“教學實用時間”,減少無計劃、無意義的時間,安排好教師講授、師生互動、學生自我提升等課堂上必需的教學環節的具體時長,盡可能地提高教學實用時間的利用率;在上課過程中,教師要高效利用“專注學習時間”,盡量將一節課的重點內容在前20分鐘里展現出來,幫助學生掌握教學的重點、難點,同時增加“學術時間”,適當增加學生掌握較高難度知識與技能所花費的時間,如學習語文、英語時要把學術時間放在語言的應用上,學習數理化知識時把學術時間放在公式與方法的應用上等。
高中選修課自由學習的
四種形式
江蘇省如東高級中學教師于建生在《語文建設》第3期上撰文認為,自由學習是學習者在一種免于外部控制的依賴或屈從的學習情境中積極表達個體學習愿望的權利,是學習者自由意志在學習場域中的投射,是學習者主體意識覺醒的標志之一,彰顯了學習者作為學習主體的選擇權和表達權。將自由學習理論應用于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進而建構高中語文選修課自由學習的形式,大致可以分為四種:一是分類學習,即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不同類別的學習材料,這些學習材料是根據課程目標、課程要求加工而成,在沒有老師輔導的情況下由學生自學完成,學生可以自己決定學習的速度和形式;二是計劃學習,即師生共同制訂學習計劃,學生根據學習計劃開展學習活動,完成后作出自我評價,并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學習成果,同時征求老師和同學的意見;三是課題學習,即以課題的形式展開學習,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經歷合作學習,多角度地認識問題,嘗試解釋不同答案的合理性,發展創新意識和提高實踐能力;四是輔助學習,即利用教學外的一些活動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所學內容。
教材解讀中
三個維度的建構
江蘇省江陰高級中學教師俞靜娟在《教學與管理》第3期上撰文認為,教師在解讀教材時要具備學習目標意識、學生主體意識、學科文化意識,做到準確地解讀教材,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成長。然而,要在教學中體現這三大意識,教師在解讀教材時就要注意三個維度的架構:第一維度是從教材的整體系統角度研究教材內容,建構學習主題,使復雜、分散的教材內容變得有序、完整、系統,便于學生從整體上去把握;第二維度是在確立學習主題的基礎上,從教材內容出發,對教學內容進行還原、統整和重組;第三維度是在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學情,圍繞知識點做綜合性的教學設計。通過架設三個維度,可以幫助我們讀準、讀透、讀清教材。
培養青少年積極品質的三條原則
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心理學院教授蓋笑松在《人民教育》第3期上撰文認為,青少年身上的許多品格優勢,如對自我的擔當、對他人的關愛、探索世界的興趣等,都具有積極發展的潛在能力,促進這些品格優勢的發展不能只靠說教,而要采取實際行動,并遵循以下三條原則:一是生態性原則,即給青少年創建一個積極的環境,尤其是家庭環境、學校和班級環境、同伴環境、媒體信息環境;二是活動性原則,青少年潛在的品格優勢需要在豐富的、健康的活動體驗中得以發展,因此,學校要有明確詳細的活動計劃,改進校園活動和校外實踐活動的質量;三是能動性原則,青少年具備成為自身發展的塑造者的潛能,教育者的任務是激發青少年一天比一天更進步。如果教育者為青少年提供足夠多的養分,他們身上潛在的品格優勢將得以實現。
“有限教導”是實現
學習獨立性的有效策略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羅祖兵、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溫小川在《全球教育展望》第3期上撰文認為,學習的獨立性是指學習可以脫離或較少依賴教導而存在。實現學習獨立性的策略是“有限教導”,具體做法是:第一,教學時教師盡量不教,先讓學生對學習內容嘗試自學,學生能夠自己學會的,教師就不用講,“教導”的成分可以隨著學生年級的遞增有所遞加;第二,盡量少教,教師在陳述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前先讓學生呈現自己的觀點,這樣可以滿足學生獨立學習的要求,最大程度地發揮“教導”的功效;第三,盡量間接教,教師重點講授學生不易理解的知識,并把學習方法滲透于教學中,鼓勵學生主動為自己解惑,嘗試歸納、總結。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