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惠燕
摘 要:語文教學中,許多作品都承載著作者的情感,需要教師激發學生的情感,才能走進文本,更好地與作者對話!教師一定要充分地認識到這一點,采取多種措施為學生創設心靈交流的平臺,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真正融入課堂教學中去,走進文本,更深入地解讀文本,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語文教學;情感;橋梁
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是一種心理過程,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的體驗,即人對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關系的反映。它具有動力作用,體現在對意向的調節、維持和定向上,它與認識一起,從不同角度對教學過程施加重大影響。
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知識的肌體中歡騰跳躍的時候,知識才會融入人的精神世界。”人的情感一旦和有關知識聯系起來,人就會在頭腦中形成該事物的具有情感色彩的記憶印象。語文教學中,許多作品都承載著作者的情感,就更需要激發學生的情感,才能走進文本,更好地與作者對話!教師一定要充分地認識到這一點,為學生創設心靈交流的平臺,和諧課堂教學的氛圍,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真正融入課堂教學中去,走進文本,更深入地解讀文本,使教學能“聽之順耳,理之達心,知之入腦”,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用“民主”和“公平”贏得學生的愛戴
每個學生都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與關注,這既是學生的一種心理需要,也是其應該享有的權利。教師一定要用一顆公平、公正的心對待每一位學生,在教學中要多一些愛心,少一些功利心,對學生要一視同仁,不以成績論好壞、不以家庭條件論親疏,不要將學生當作成就業績、賺取榮譽的工具,要把“為了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學的根本目的。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點,教師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及時發現并肯定每個學生身上的優點,并給予恰當的表揚,以增強學生的自信,激發學生完善自我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產生“成為最好的自己”的渴望。
“得民心者得天下”說的雖是治國之道,其實也反映了教學之道。學生如果能建立起對教師的信任,必會“親其師,信其道”,在課堂上必定會更樂于展現自我,更好地融入課堂,教學成效何愁不會顯著呢?
二、用“愛心”和“尊重”構筑情感的橋梁
每個人都有“被人愛”和“受人尊重”的愿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人不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形成興趣。沒有這種自我肯定的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真正的興趣。”“愛”,不僅是語文教學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更是教學成功的重要保證。如果我們能讓每個學生都嘗到被愛的滋味,沐浴到老師愛的陽光,學生一定會愿意走近老師,拉近與老師的情感距離,從而激發出自己的潛能,創造出學習的奇跡。例如,我經常在語文作業本上與學生進行心靈的對話:關注其情緒的波動,探討其書寫、作業的情況等,長時間下來,學生有許多心里話都愿意跟我講,把我當成了可以信賴的人;在名著閱讀的教學中,我把所有章節的閱讀任務分配給每個學生,請每個學生分析自己所負責的章節,讓每個學生都有一展身手的機會,由于學生都能珍惜這樣的機會,所以,每個學生都準備得非常認真,分析得非常透徹;我還注重運用無聲的語言——目光,當學生缺乏自信時,我會及時地用目光激勵他們,使他們能戰勝自己,積極思考,大膽發言!
三、用“才華”和“美德”吸引學生的目光
于丹曾經說過:“我自己認可的稱呼永遠只有一個——老師。這個稱呼里承載著我的夢想和人格注入。”可見擁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是多么可貴。教師的人格魅力,是教師內在素養和稟性的總和,是教師的知識、能力、情感、習慣、意志、氣質和道德情操等方面的高度統一和集中體現。一名優秀的教師,應該渾身散發著陽光氣息,應該是“才華”和“美德”的化身。由于物質生活的提高,知識追求中的競爭日益加劇,學生更偏于“才華型”“美德型”的教師。我在教學歌詞《我的中國心》時,當堂聲情并茂地演唱了這首歌曲;在教學《背影》時,我深情地回憶了自己剛剛去世的父親,并真實地向學生展現了自己陪伴父親鍥而不舍四處求醫的過程;在每天的板書中,我持之以恒地認真美觀地書寫每一個漢字,這些都無形中增強了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魅力。
教師還需要努力培養廣泛的興趣、堅強的毅力、樂觀的性格、平和的心態和健康積極的情緒,這些也是教師增強自己魅力的關鍵。教師只有不斷地發展自我,提升自己的形象,才能以不可抵御的力量吸引學生、影響學生。
四、用“情景”和“情感”激發學生的情感
語文課堂是充滿知識和情感的課堂。作為教師,要注重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既豐富學生的知識,又陶冶學生的情感。
在教學中,只有當學生的情感升華為一種審美體驗時,才會使學生領悟難以言傳的意義。因此,教師要善于調動電影、繪畫、音樂、朗誦等藝術手段,創設一個自然和諧、有利于身心開放的“心理場”;教師要熱情投入、真情流露。當教師熱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時候,才能以情悟情、以心契心、以神會神,才能使學生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才能激活學生的創造力,使學生進入“妙悟”的自由狀態,產生愉悅的審美體驗。我在教學《木蘭詩》時,制作了多媒體課件,借助聲、光、影等手段,將詞句融進課件之中,用一幅幅形象的畫面來生動地展現文字,使學生對木蘭堅強、勇敢、智慧的形象領悟得更深、更透,達到了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
相信,只要我們能在語文教學中激發出學生的情感,定能使學生熱愛語文,更好地走進瑰麗的語文世界,讓語文教學開出美麗的花朵!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100條建議.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1.
[2]張向鳴,吳晶.教育學 心理學.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06.
(作者單位 江蘇省丹陽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