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熠
摘 要:新課程下教師應該樹立的目標:把人的教育放在第一位,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發展。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目標
一節好課的重要標志是追求學生課堂上的成功,而不是追求教師課堂上表演的成功。教學任務不僅僅是知識教育,它必須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習興趣、習慣、自信、探索精神,使學習有可持續性,為學生的一生負責。同時,良好成績的取得不僅靠學好知識,而且需要良好的心理品質和道德素質,這樣才能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從而持之以恒的學習。
新課程要求關注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應該有情趣的教學。因為學習活動不僅是智力活動還是一個情感過程,如果忽略學生的情感過程,學生學習就會沒有快樂,學生學無興趣,導致學生厭學。要讓學生學得快樂,作為教師就應該有親和力,讓學生喜歡老師,崇拜老師,從而喜歡他教的學科,從而喜歡上他的課。教師要放下架子,和學生平等的交流,要有親和力,做學生的朋友,要用智慧給予學生開心的啟迪。
教師要重視教學結果,但更要重視教學過程,因為過程與方法也是一種知識,是一種內隱的知識。因此,教師在講授新知中,只有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從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去頓悟、去發現,才能完成知識的內化。有的學生說:告訴我,我會忘記,演示給我,我會記住,讓我參與,我會明白。作為教師,應該去引導學生:能讓學生自己動手的自己動手,能讓學生自己思考的自己思考,能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的要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作為教師,既是一名組織者,組織學生的求知活動始終圍繞主要目標進行并收到最理想的結果;又是一名啟發者,引導學生不斷向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進行探索;還是一名指導者,隨時給學生以鼓勵,督促和進行學習目的、學習方法的指導;更是一名傳授者,在學生求“知”而不得的時候,教授非講不可的知識。
新課程的實施中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迷信教材,把教材神秘化、絕對化。教師不僅是教材的執行者,而且也是一個開發者、利用者,要重視開發課程資源,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活用教材。而新教材正是給教師留出了充分發揮的空間。對一些經典的教學內容,不一定非要強行改造,與其東拉西扯,不如老老實實地教好原版教材;而對于不適合本地區的學生或發現有明顯的薄弱之處的教學內容,教師就可以大膽地加以改造。
新課程下的教學是開放的教學過程:要尊重教材,還要超越教材;要在課前就公布學習內容,學生做必要的準備,正式教學時學生則處在時時主動探求的境界,允許學生錯,允許改,給學生求異思維松綁,讓學生大膽地獨立思考,標新立異,課后,學生還要把學習的問題帶出課堂,帶向生活,帶向家庭,帶向社會,真正收到課已盡但回味無窮的效果。
總之,新課程教學的實施對教師和學生都有了新的要求,面對新課程,教師要適應新課程,把握新課程,才能讓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過程更加流暢,學生的學習活動才能更有效、更快樂。
(作者單位 河北省唐縣第一中學)